我們為什麼要閱讀?

大家好,我是竹石,一位勵志終身成長的退休阿姨。

記得之前在知乎上回答過這樣的問題:我們為什麼要閱讀。

我是這樣回答的:

如果你是步入社會的成年人。你要利用業餘的8小時讀書,這是你人生最後的機會。

我們都知道,猶太人是最富有的,我們看看各國讀書情況,就有了結論。

據統計,中國人年均讀書是5本左右,這個數字在以色列則高達60本,美國是40本,日本也是40本,法國人一年的人均讀書量為20歲本。

如果以民族論,世界上年均讀書量最多的民族是猶太民族,他們每年平均讀書量則達到了誇張的64本。

讀書讓你變得有智慧。

而人與人之間的差别就是認知的不同。讀書是改變認知的成本最低的方法。

我們周圍的人,很少有高人,而我們的認知必然會受環境的影響。

楊绛先生說:“讀書好比‘隐身’的串門兒。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谒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也不怕攪擾主人。

翻開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别,或者幹脆另找高明,和他對質。

每一本書都是作者幾年或者幾十年的經驗總結,我們用幾天時間學到作者幾十年的經驗多劃算。

關于閱讀學到了什麼?

下面我用幾個實例說明。

01

在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中,我讀到了苦難。

苦難是人生最好的大學。

孫少平在上學時因為家裡窮,隻能吃兩個高粱面膜,連最便宜的丙菜都吃不起,他受盡了生活的煎熬,但是并沒有阻止他對讀書的渴望。

他從背石頭,到成為煤礦工人,做着最沉重的工作。但他從未向苦難臣服,永遠心懷期望,活得熱氣騰騰。

正像文中所寫:人活着,就得随時準備經受磨難。他已經看過一些書,知道不論是普通人還是了不起的人,都要在自己的一生中經受許多的磨難……

我們讀别人的故事,就是讀自己的人生。

哪個人生活容易,沒有。我們都是從苦難中走過來的。

02

在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中,我學會了觀察。

史鐵生的文筆精妙:我把輪椅開進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書或者想事,撅一杈樹枝左右拍打,驅趕那些和我一樣不明白為什麼要來這世上的小昆蟲。”“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螞蟻搖頭晃腦捋着觸須,猛然間想透了什麼,轉身疾行而去;瓢蟲爬得不耐煩了,累了,祈禱一回便支開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樹幹上留着一隻蟬蛻,寂寞如一間空屋;露水在草葉上滾動,聚集,壓彎了草葉轟然墜地摔開萬道金光。”“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這都是真實的記錄,園子荒蕪但并不衰敗。

史鐵生如果不細心觀察生活,一定不會寫出這麼靈動的文字。

03

讀博多.舍費爾的《小狗錢錢》,我學會學會了理财知識。

書中沒有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它像一本童話故事一樣娓娓道來。

書中的主人公是一個名叫吉娅的小女孩,因為她救了受傷的小狗,小狗為了報答她,教她理财知識,從而解決了吉娅父母的債務問題。

我用錢錢的方法開始寫夢想清單:

比如我現在做公衆号,我就給自己訂了目标3個月漲粉500,開通流量主。

在一年内實現月收入過萬(包括退休金)。

買一台新的電腦。

去西藏墨脫。

并記錄成功日記。

寫在最後:

周國平說:“一個人但凡有了讀書的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種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個屬于他的豐富多彩的世界。”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