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史》81一90集觀後感

《中國通史》看了半年還沒看完,這次春節假期有空繼續觀看了第81一90集。

81集講王陽明即王守仁,他1472年出生于浙江餘姚的名門望族,11歲随父遷居京師,13歲母親逝世,15歲決心立志報國,17歲奉父母之命前往江西南昌成婚,後拜谒精神導師婁諒,習得宋儒“格物”學說。

後因上疏勸谏營救戴銑等人,觸怒劉瑾,于1507年谪官貴州龍場驿丞。在龍場的艱苦環境中,王陽明頓悟“良知”“心即理”“知行合一”說,史稱“龍場悟道”。

1516年,王陽明擢升都察院左佥都禦史,巡撫南、贛、汀、漳等地,迅速平定當地盜亂。1519年,甯王朱宸濠謀反,王陽明迅速組織兵力平叛,在鄱陽湖決戰中活捉朱宸濠,僅用一個月就宣告甯王叛亂失敗。

1521年回到浙江家中專意講學,吸引了衆多弟子前來問學,其講學活動達到鼎盛。1529年,王陽明卒于江西南安,葬于浙江洪溪。他是一位傳奇人物,他所開創的王陽明心學,心即理,知行合一,緻良知,在中國思想史上具有深遠意義。

巍峨壯偉的長城,在明朝北部邊疆的山川之間逶迤盤旋,防禦來自北方的蒙古騎兵。與此同時,另一道長城,在明朝的東南海岸線上蜿蜒而行,至明朝中期,在北起遼甯金州灣,南至廣西欽州灣的海岸線長,抵禦來自東南沿海日益猖獗的海上倭寇。一南一北的壓力,對明朝政府構起了極大的威脅。

在16世紀中國沿海,有一個由中國走私商人、倭寇與葡萄牙人自行開辟的所謂國際自由貿易港,叫雙嶼港。雙嶼港繁盛自由的貿易,直接沖擊明朝的海禁政策,引起了明朝政府的不安。

明朝政府責成提督浙閩軍務兼巡撫浙江右副都禦使朱纨務必盡早搗毀雙嶼港。被毀滅的雙嶼港,從此退出世界貿易舞台。後來戚繼光剿滅了海盜。

此時長城以外,一座新興城市興起,它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俺答汗一直用和平和戰争兩種手段,不斷要求與明朝通關互市。為了應對俺答汗的騎兵強擾,明朝政府不斷加固長城。後來呼和浩特成為了明蒙貿易中心和漠南蒙古地區的政治文化中心,與中亞資易網絡連接起來,成為世界貿易格局中的一個重鎮。

嘉靖皇帝死後,隆慶皇帝重用彌居正,張居正做了首輔後,一場波瀾壯闊的改革拉開大幕。張居正主導的政治和經濟改革,成就了晚明最為繁榮昌盛的十年,被史家成為耀眼的暮光。

萬曆元年,張居正提出提出考成法。萬曆六年,張居正首先在福建進行清丈田糧的試點工作。萬曆九年、萬曆十年,張居正決定将福建清丈之法推行到全國。推廣一條鞭法是張居正在财政方面最重要的改革,然而張居正的改革真正成功之時,他内心的危機感越來越強,無論是清丈田畝還是一條鞭法,表面上并沒有遇到像奪情那樣的彈劾,其實張居正心裡明白,他已得罪了太多的權勢,為了改革大業,張居正已經身心俱疲。萬曆十年6月20日,58歲的張居正病逝,萬曆皇帝為之辍朝數日,給予張居正崇高的待遇,谥文忠,贈上柱國,蔭一子為尚寶司丞。

耶稣會士利瑪窦是最早不遠萬裡來到中國的歐洲學者。自鳴鐘和世界地圖使利瑪窦在中國士大夫間獲得了聲譽,為他的傳教工作打開了局面。從1583年到1589年,他們在肇慶發展而來大約80名信徒,這六年間,利瑪窦更近一步了解了中國,他的服飾打扮和言行舉止也盡力向中國人靠攏,但适應中國文化的傳教策略卻惹來了麻煩。1610年5月11日,這位最具有儒士風範的耶稣會士,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在北京十年,利瑪窦始終被皇帝當做一名禦用鐘表匠,他從無機會實現耶稣會的宏偉傳教計劃,這是他終生的遺憾。但他更應該感到欣慰,耶稣會士來華在歐洲文明與中華文明之間搭建起一座友好的橋梁,雙方相互探求、理解、交流,為中國和歐洲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産。

江南,既是經濟發達的地區,又是人文荟萃人才輩出之地,因為經商緻富的富商大賈會積極培養子弟讀書,追求功名和仕途。在明代,人文氣息很濃厚,曾經有過七名進士,二十七名舉人,在商品經濟的脈動下,在喧鬧的市井之中,财富的激增,卻推動者士大夫們營建了一處處曲徑通幽的江南園林。園林不僅展示江南的财力與成就,也彰顯江南的文化與品位。

明清時期江南地區市鎮經濟非常繁榮,這些市鎮因商業、手工業的發展而興起,如震澤鎮、盛澤鎮、南浔鎮、烏鎮等,成為當時商品生産和交換的重要中心,有着獨特的經濟結構和社會風貌,居民生活也豐富多彩。

明代江南密集的市鎮網絡和通向出海港口的水運交通,對外貿易空前發達,常年巨額貿易順差導緻白銀大量湧入中國,一個閃亮的白銀時代悄然來臨。

白銀逐漸成為主要的貨币形式,深刻影響了中國的經濟、社會和政治,推動了商品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白銀的流入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第一經濟體,但後來白銀短缺又導緻明朝财政空虛,走向衰落。這讓我深刻認識到貨币對于國家經濟的重要性,也看到了中國在全球化早期就已融入世界經濟體系,隻是由于種種原因未能把握機遇。

崇祯帝朱由檢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也是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在位時間為1627年至1644年。朱由檢即位之初,大力鏟除魏忠賢閹黨勢力,平反冤獄。他勤于政事,厲行節儉,試圖挽救明朝的頹勢。在面對内憂外患的局面時,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強邊防防禦,抵禦後金的進攻;鎮壓農民起義,試圖穩定國内局勢。但他在用人上多疑善變,頻繁更換内閣大臣和将領,導緻朝廷内部混亂,難以形成有效的決策和領導。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軍攻破北京,朱由檢自缢于煤山,終年34歲。明朝滅亡。

與此同時,東北地區的後金(清)政權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經營下逐漸強大,一直對中原地區虎視眈眈。李自成占領北京後,招降吳三桂,但吳三桂因不滿李自成的一些舉措,轉而投降清朝。在吳三桂的引領下,清軍在山海關擊敗李自成的大順軍,随後長驅直入,迅速占領了北京以及華北的大片地區。之後,清軍繼續向南推進,經過一系列戰争,逐步消滅了南明政權和其他抗清勢力。

清朝入主中原後,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政治上,清朝建立起了全國性的統治,實現了政權的更叠,确立了滿族在全國的統治地位。同時,建立了完善的官僚選拔、考核和監察制度,保證官僚隊伍的素質和忠誠。

經濟上,戰争對中原地區的經濟造成了一定破壞,但清朝随後采取了一系列恢複和發展經濟的措施。實行攤丁入畝,将丁銀攤入田賦征收,廢除了人頭稅,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促進了人口增長和社會穩定。

民族關系上,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但在初期也存在民族壓迫政策,引發了一些民族矛盾。

文化上,在保留滿族文化特色的同時,也吸收了漢族等其他民族的文化,推動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明朝末年,荷蘭殖民者侵占台灣。順治十八年(1661年),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複台灣,在台灣建立政權。鄭成功死後,其子鄭經嗣位。康熙即位後,清朝與台灣鄭氏集團進行了11次和談,但都未成功。

後來康熙任命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負責收複台灣。施琅上任後積極練兵造船,準備出征。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六月十四,清軍分三路進攻澎湖,施琅親率中路戰船主攻娘媽宮,經過七、八天戰鬥,鄭軍大敗,劉國軒逃回台灣,澎湖被清軍攻克。

同年農曆八月十三,施琅通過鹿耳門登陸台灣,八月十五日舉行受降儀式,清朝對台灣的統一戰争正式結束。清朝政府終于收複了台灣。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