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還想的永州特色菜——血鴨

前天吃了曆史悠久,一躍成為國宴菜的永州特色菜——東安雞。對于東安雞的口感,作為習慣于辛辣口感的我來說,這種酸不是特别适應。隻是沒想到它的曆史居然那般久遠,而且聞名于世,應該說驚奇多于喜歡。

但昨天吃的另一道特色菜——永州血鴨,卻是一如既往地喜歡。記得去年去永州,一連兩天,餐餐必吃,而且每頓都吃得隻剩下裝菜的缽子,湯汁都被大家拿來澆在米飯上吃光了,那味道真是絕絕子。

昨天雖然吃的是帶回來的真空包裝的熟菜,但味道竟一點也沒有遜色,同樣的好吃。商家也很良心,那份血鴨的量非常足,整整一隻,從鴨肉到内髒,一應俱全。一家三口吃了三頓才把它吃完,以至于後面那頓吃起來都有些鹹口了。

第一次吃血鴨,不記得是在哪吃的,但第一印象并不好,鴨血炒出來的鴨肉,黑糊糊的樣子,看上去沒有太多美感。可能當時吃的血鴨并不正宗,所以并沒有一見傾心,甚至還添了些成見。如此看來,美味的東西,也需要用心去品嘗。

自從去永州吃過正宗血鴨後,才發現了它獨特的美。怎麼說呢,依然是血糊糊的樣子,但那個鴨肉的口感特别香,皮酥肉嫩,軟爛程度剛剛好,有點嚼勁,又不難啃,血滲透到肉裡,隻有香味,完全沒有鴨的腥味。

上網了解了一下,這永州血鴨與永州東安雞一樣,也有一段曆史淵源。相傳洪秀全在攻打永州之前,特命廚師長在天黑前把飯菜做好,好讓衆将士們吃飽喝足後英勇殺敵。

廚師長在煮鴨時發現:由于時間緊迫鴨毛沒有拔幹淨,擔心這樣會影響大家的胃口,弄不好誤了軍機大事還有砍頭的危險。為了顧大局,也為了保小命,廚師長急中生智,就把殺鴨時的鴨血全倒進了鍋裡。

到了開宴時間,一碗碗拌有鴨血的鴨肴全部端上了桌。結果大家胃口大開,個個吃得肚如戰鼓,自然拂曉就大獲全勝。

慶功宴上,有人問廚師長昨晚做的什麼菜,老廚子結結巴巴答不上來。最後還是洪秀全之妹洪宣嬌說了句:就叫它“永州血鴨”吧。

當然這些曆史典故或許是為宣傳名菜而講的故事,但有一說一,這道血鴨卻真的是好吃,它的做法也很簡單。這次在家吃過之後,突然有種想嘗試的念頭,自己做一次,會是什麼味道呢?據網上介紹,這道血鴨在永州也算是一道家常菜,人人家裡都會做,也是待客的必備菜之一。

在我的家鄉,沒有做血鴨的習慣。我們吃鴨,常見的做法叫“啤酒鴨”,顧名思義,其實就是以啤酒為主要配料來悶熟鴨肉,此處啤酒主要作用還是用來除腥和提鮮。看過血鴨的做法,個人感覺鴨血與啤酒的功效是一緻的。

說起永州血鴨,才發現其實在我家做鴨的經曆幾乎沒有。小時候家裡每年都會養很多雞,而且是母雞,專門留着下蛋。但鴨子卻很少養,可能是鴨子太野,它得到外面的河裡去覓食和放養,不适合家庭圈養,一般養鴨的都是商業操作,規模養殖,專人看管。

這大概也是小時候沒怎麼吃過鴨子的緣由吧。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