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讀通鑒‖題外話:魏滅中山與封賞的迷局
日讀通鑒 周紀0002-2
魏文侯對魏國進行改革以後,國勢就強盛起來。然而,魏文侯的面前,始終擺着一個讓他非常頭疼的問題。
當初三家瓜分智伯的地盤和财産,趙氏獲利最多,不僅得到了晉國北部的大片土地,還向東越過太行山,占領了邯鄲附近的地盤,韓、魏兩家相對就吃虧了不少。從地理形勢上看,魏國處于一個相當不利的局面,張儀後來評論說,魏國成為四戰之地,“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輻辏,無有名山大川之限,故戰場也”。
為什麼這樣說呢?
魏國四周和秦、趙、韓、楚、齊等國接壤,北邊是強大的趙國,南邊是老牌霸主楚國,西邊一河之隔是彪悍的秦國,新興的韓國圍繞在它的心腹區域,東邊的齊國也富庶強盛,魏國被團團圍困,十分壓抑。不僅如此,魏國核心區域在今天的山西南部,北邊是呂梁山,南邊是中條山,東邊是王屋山,黃河又包住了西部和南部。這樣的地形,雖然易守難攻,但很容易被封鎖。因為山多地少,魏國人口密集,糧食生産隻能維持國内需求,發展受到限制,所以綜合來看,資源和地理條件并不優越。
正所謂窮則思變,魏文侯使出三個大招,一是積極啟用李悝變法,二是招攬賢能人才,三是對外開疆拓土,在先天不足的情況下,硬是成就了一番事業。
從公元前413年起,魏國不斷向秦國發動進攻,在大将吳起和太子魏擊率領下,陸續占領了秦國的臨晉、元裡、洛陰、郃陽,至公元前408年,把秦國的河西地區全部收入囊中,還進入了渭河平原的咽喉要地——鄭地,随後在河西設郡,任命吳起為郡守。
與此同時,魏文侯一鼓作氣,發動了對中山國的大規模進攻。
中山國在春秋時叫鮮虞國,是白狄的一支,戰國時才稱為中山,疆域包括現在河北西部高邑、甯晉、元氏、趙縣、石家莊、靈壽、平山、行唐、曲陽、唐縣、定縣一帶。魏國和中山并不相鄰,中間隔着趙國。魏文侯向趙烈侯借道,任命樂羊為大将發動進攻,經過數年的戰鬥,終于在公元前406年滅了中山。
對魏國來說,拿下中山國意義重大,在諸侯中提高了威信自不必說。地緣政治上,拓展了魏國的疆域,突破了被圍的局限,還控制了中原與北方的戰略要道,能對趙國形成南北夾擊,削弱趙國的地理優勢。軍事上,既緩解了東面的軍事威脅,又通過獲取中山國的土地與物資擴充了魏國的資源,增強了軍事實力。
讓我們再回到前面的故事中。
魏文侯滅中山後,将中山封給了兒子魏擊,而非自己的弟弟魏成,引發了衆人私下的猜疑,大臣任座甚至當面質疑魏文侯封賞不公,批評他不是仁君。魏文侯惱怒之餘,并沒有反駁,最後還把敢于直言的任座奉為上賓,可見,他默認了自己做得不對。
我們站在魏文侯的角度,很容易理解這一決定。從培養接班人來考慮,安排魏擊在中山國基層鍛煉,可以幫助他培養能力,扶植親信,鞏固根基,積累政治資本,為他日後統治魏國做好準備。從平衡政治勢力來說,壓制自己的弟弟魏成,釋放出明确的信号,可以防止魏成權勢過盛而對兒子造成威脅。此外,中山緊靠趙國和燕國,是一塊具有軍事和戰略意義的重地,交給其他人管理,魏文侯也不放心。
現在,讓我們換一個角度,替魏成來考慮,看看這一舉措為什麼不公平。
很可惜,史料并沒有明說。我們隻能推測,魏成在消滅中山的過程中勞苦功高,立下了不世之功,群臣對他受封的呼聲很高。任座、翟璜都公開表态,将魏成封在中山,方名至實歸。
然而,結果并沒有按大衆的意願呈現。
魏國君臣為什麼諱莫如深?史料記載又為什麼語焉不詳?事實真相到底如何?
這些問題,還是留待感興趣的讀者去破解吧。
- 上一篇 100-翟先生-大年初二去哪裡
- 下一篇 養貓不怕鬼,養狗不怕賊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