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棄長安》有感
讀完《棄長安》一書,已經半月有餘,感覺有很多話可說,但是又無從說起。索性選内耗這個簡單的話題來聊聊。
毋庸置疑,唐玄宗李隆基開啟了“開元盛世”,将唐朝推向了頂峰。但是,“安史之亂”卻又終結了李隆基的盛世,使得他棄長安而去。即使這場戰争得以終結,也使得唐朝陷入了藩鎮割據的萬劫不複之境。
那麼,是什麼推動了事件的發展呢?我想這個問題應該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但是我認為裡面至少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内耗。
有人認為,張九齡罷相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那麼,這位賢相為何會罷免呢?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這個時期的李隆基已經不像開始那般勵精圖治了,他已經想着享受生活了。可是,張九齡還保持着當初的那顆初心。所以,李隆基要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又怎能容忍得了張九齡在自己面前晃蕩呢?也因此,李隆基最終選擇了懂得迎合他心思的李林甫。因此這場君與臣之間的鹬蚌相争,使得李林甫坐收漁利。
如果說李隆基和張九齡的内耗還算正常,歸結為君臣意見不一緻的話。那麼李林甫時代的到來則是加劇了唐朝的内耗。李林甫入相後,利用手中權勢對多人進行迫害。其中比較有名的便是韋堅。李林甫陷害他與河西節度使黃甫惟明結謀,欲共立太子。最終韋堅被貶為缙雲太守,再貶江夏員外别駕,免官長流嶺南,坐罪賜死。
明白人一眼就能明白其中關系,李林甫真正針對的人是誰,那就是未來的儲君。試問一下,他為何有如此膽量?原因很簡單,他知道他的權利來自于李隆基,他也清楚的知道隆基的忌憚。這裡就涉及到李隆基與兒子們之間的争鬥了。李隆基自己本人就是靠政變當上皇帝的。所以他的一生都在提防有可能威脅他皇權的事情,他甯願錯殺,也不願意威脅的存在,其中三王被貶為庶民并被賜死就是最好的證明。這還是他在位期間,縱使後來李亨繼承了皇位,這位太上皇還想和兒子争上一争。他與李亨約定,說李亨光複兩京之後,他不在過問朝廷的事。而李亨為了盡快鞏固自己的皇權,不聽李泌的謀劃,放棄了才穩固不久的河北之境,最終造成了河北地帶藩鎮割據的結果。如果泉下有知,不知道他們父子會為這場争鬥做出何種評價。
在這場安史之亂中,更讓人氣憤的是一些小人為了個人的利益而不顧大局。比如顔杲卿父子之死、張巡之死。他們幾位都是鐵骨铮铮的漢子,為守護心中的城視死如歸,可是周圍的友軍卻見死不救,這真是應了現在我們常說的那句“不怕神一般的對手,就怕豬一樣的隊友”。
試想一下,這些君與臣的内耗,父與子的内耗,臣與臣的内耗,臣與儲君的内耗等等。哪一項不是造成安史之亂悲劇的推手呢?再試想一下,一個如此的開元盛世,都會因為内耗衰敗。
所以我能說什麼呢?我隻能說内耗太傷。國家内耗傷國,家庭内耗傷家,個人内耗則傷身。大層面我們可能管不了,但是努力确保家庭和睦,個人身心健康發展還是我們力所能及之事。所以,平日生活裡,還是少些内耗為妙吧。
- 上一篇 有點閑
- 下一篇 讀萬卷書|《飛行家》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