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就好——觀《抓娃娃》有感

電影《抓娃娃》的名字很有意思,容易讓人聯想到商場裡的“娃娃機”——那些外形和食品販賣機差不多,裡面堆滿毛絨玩具的娛樂機器。和賭博設備一樣,“娃娃機”也提供了人與機器“雙向奔赴”的平台——人通過投币來獲得操縱機器的權利,而機器通過反饋結果來潛移默化地影響操縱它的人。

有的人運氣好,隻花一點錢就能順利抓到玩具娃娃,高興得像中了獎;也有的人運氣差,花了很多錢還是抓不到一個玩具娃娃,難過得像丢了魂。

直到電影放映前,我仍在好奇開心麻花怎麼會選遊戲的題材來拍,不會是抓娃娃需要什麼技巧,或者娃娃機暗藏什麼陷阱吧。

看了電影才知道,被抓的娃娃并不是玻璃箱裡的毛絨玩具,而是活生生的人。隻是人呆的地方比起玻璃箱也好不了多少,不僅透明度高,一舉一動都處于被監視的狀态,而且抓手隐藏在暗處,不容易被發現。

雖然電影并非以遊戲為主題,但設計思路和遊戲倒是非常接近,除了遊戲主角,還有玩家和非玩家。影片中的玩家是一群人 ,由沈騰飾演的父親“馬成鋼”牽頭指揮,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職。而非玩家也是一群人,包括學校裡的同學、愛心泛濫的女老師,以及愛管閑事的學生家長等。

影片中被大家集體操縱的遊戲主角隻有一位,那就是“馬成鋼”的小兒子“馬繼業”。他頭腦單純,心地善良,臨近高考都不知道自己的成長過程是完全透明的。他在自家院子遇見的每一個人,聽到的每一句話,都是父親及其團隊精心設計的結果。

從小學到高中,他一直在“遊戲的世界”裡努力學習,拙壯成長。盡管遊戲隻是單機版,沒連網,沒積分,以沉浸式實景體驗為主,但激勵機制确實有效——以打情感牌為主,外加裝病、賣慘、哭窮等輔助手段,潛移默化地給孩子施加壓力——不考上“清北”,就對不起家人的辛勤付出和殷切期望。

隻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馬繼業”在高考前幾天意外發現了家裡的真相,憤怒失望的他不顧一切逃離了“遊戲世界”。要是憑他以往的學習成績,考上“清北”應該沒有什麼問題。他父親精心設計和謀劃的接班人計劃也不得不提前終止。

按照遊戲的結果,娃娃自己跑了,父親沒抓成功,算是白忙活一場。但孩子并沒有廢掉,第二年就以700多的高分考取了心儀的體育院校,開始朝着自己笃定的人生目标奔跑。

其實光從喜劇的角度來看,這部電影相當成功,笑點密集,分寸拿捏到位,劇情不落俗套,主要演員的表演也無可挑剔,難怪票房成績節節高升。在觀影過程中,放映大廳裡觀衆的笑聲就沒停過,我也是從頭笑到尾。

以前看過好幾部開心麻花拍的電影,除了《驢得水》以外,豆瓣評分都不怎麼高,但開心的感覺卻是實實在在的,并且回味無窮。

也許是觀衆對開心麻花團隊寄予了厚望吧,又或者是觀衆的審美标準越來越苛刻,非得從喜劇裡找到悲劇的内核,不然就會認為電影内容膚淺,隻會玩各種網絡梗。

要像《驢得水》一樣把喜劇拍成悲劇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對導演、演員在情感表達和劇情設計上都有很高的要求——不僅能夠娛樂觀衆,還能引發觀衆深入思考人性和社會問題。

當然也有把悲劇拍成喜劇的影視作品,比如那些東拉十八扯的抗日神劇,沒有底線,更沒有邏輯,當笑話看都浪費時間。這類作品一般被劃分到爛片的範疇,觀衆口碑很差。

幸好我沒有學過影視專業的相關知識,對待電影還是以看熱鬧為主,遠遠達不到看門道的程度,反而能更好地享受電影帶來的樂趣。

現實生活已經不堪重負,好不容易看個輕松幽默的喜劇片還要去深挖悲劇(恐怖)内核,那得多累啊。

我還是喜歡經典港片裡的那句台詞,“做人最重要的就是開心啦”。希望大家開心就好。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