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情不敵手機親
鄭重聲明:本文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我熟悉的一戶農村人家去年過年的場景是這樣的:農家大院一幢小樓一樓大客廳,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總稱是“親人”。他們或坐沙發、或半卧地闆、或“葛優躺”,姿勢無奇不有,但動作整齊劃一——看手機。門口站着一對老年夫妻,老太太手拿勺子,老爺爺攤着手,看着兒孫們。套用那句“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名句,改為:晚輩在看手機,長輩在看你。
過年了,外出的兒女帶着自己的小家回到農村,和父母團聚。這戶人家的父母無疑是成功的,養育的兒女三個都上了大學,在城裡安家落戶,有體面的工作,有車子、房子和第三代。他們都孝順,開車或坐高鐵,準時回來。一年到頭,老兩口最盼望的日子到了。他們站在村口大路迎接,随後前呼後擁大包小包跟着小車慢慢往家走。村口不多的老人們投以豔羨的目光,他們的子女打工趁過年多苦點錢就不回來了。老兩口準備充足,不愁人口暴增多倍。家裡有的是膘雞、酥雞還有成排挂着的臘肉、牛肉、羊肉。知道老父親脾性的孩子們帶回了美酒好煙,老母親也接到豐盛的禮物。
以血緣維系的一群人,在一起說夠了,吃飽喝足了,再幹什麼呢?爸爸媽媽再親切,爺爺奶奶再慈祥,都比不上手機親密。打遊戲,上微信、刷抖音,自己在朋友圈曬照片、制作抖音作品就成了主旋律,老兩口目睹這一切,有苦說不出,還不敢抱怨。孩子們都回來了,你還想怎麼樣?何況廚房裡如山的髒碗碟和酒杯,院子裡滿地煙火屑,老太太拼着腰腿痛,非到半夜幹不完。閨女、媳婦客氣一下就走了。男人們曆來都是甩手客。城裡住慣的小輩們,嬌生慣養,别指望他們幹家務。
小的時候,對年最深刻的記憶,除了豐盛的年夜飯、放鞭炮、小小的紅包,便是對家人團圓的翹首以盼。所謂“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有一年年三十,父親冒着嚴寒趕回到幾間茅草屋的家,在油燈下一家人包餃子的團圓場景一直停留在腦海裡。正如木心先生的詩歌《從前慢》中那樣寫道: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如今,迅捷便利的交通縮短了人們相隔的距離,不知何時起,手機成了一條鴻溝,橫亘在親人中間,阻礙着家人陪伴,侵蝕着親情溫暖,拉大了人們之間的内心距離。
親人團聚,也并非要一天到晚厮守,可以講究張弛、疏密。過年團聚多天,“在一起”最好有間隔,比如每天二次相聚,一次一到兩個小時。大人小孩都預備些節目,能夠紮堆玩,打麻将,打球,做遊戲,聊家常等等,,不必設限,最好幫長輩幹些活。
馬上過年了,請在回家團聚的時候,放下手機,用心準備,用心團聚,讓親人的心更靠近一些吧。
- 上一篇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 下一篇 做自己的主人 (jssb018)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