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沒有底線,孩子才總提條件
許多孩子喜歡與父母讨價還價,各種講條件。而有些家長習以為常,覺得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為什麼父母不自覺地就會跟孩子談條件:
你停止或者完成眼前的事情,你就可以獲得某樣獎品或者擁有去做某件事情的資格。
因為面對随時可以把你氣炸的孩子,與耐心的教導相比,這種方法簡單粗暴、立刻生效。
但圖省事,往往意味着後患無窮。
1. 模糊孩子的是非觀
上次去吃火鍋,一個五六歲的男孩子拿着一輛玩具車跑來跑去,服務人員端着鍋碗瓢盆穿行,他依舊在那橫沖直撞。
一旁的媽媽看見了,趕緊去制止:“别跑了,這樣很危險!”
小孩子不管,繼續跑。
媽媽一邊追他一邊說:“你給我站住!回來!”
小孩子一看媽媽追他更來勁了,置若罔聞。
媽媽着急了,也擔心孩子安全,說:“再不回來,下午的電影不帶你去了!”
孩子一聽,“不行!你不帶我去我一會兒就不去上課!”
“那你趕緊回來不亂跑!”
“那你要帶我去看電影!我才去上課。”
媽媽點點頭,孩子終于停下來了,開始乖乖吃飯。
母親用看電影交換了孩子一時的安靜,可對孩子來說,真正不适合在火鍋店裡跑去跑來的原因在于:
對人對己都不安全
打擾到餐廳就餐的其他人
對服務員造成困擾
但如果母親讓孩子安靜下來是用孩子喜歡的“看電影”予以強化,卻并不做進一步的解釋,孩子并不知道他的行為不妥地方在哪裡,下一次還會做同樣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孩子缺乏站在其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的能力,沒能夠利用這種機會樹立起自己的同理心。
反而是,因為他的行為,他擁有了跟母親叫闆的權利,下一次,他還可能會變本加厲。
2. 讓孩子迅速明白交換的好處
孩子是非常聰明的,在一個家庭之中,他們能夠通過一次次試探,迅速明白每個人的底線在哪裡。
我們常常可以聽到老人抱怨,孩子倒地撒潑,要糖要玩具,老人迫于公共場合“丢人現眼”的感覺,滿足了孩子。
孩子通過這種方式成功地“交換”到了他需要的東西。
但我們不難發現,同樣是這個孩子,他跟着爸爸的時候,卻從不撒潑,顯得很通情達理。亦或是他離開家庭環境,進入學校之後,能夠循規蹈矩,做老師同學眼中遵守紀律的學生。
因為,孩子通過他的試探,明白了不同的人面對同樣的行為會有什麼樣的反應,他會根據這種預估去選擇自己的行為,這就是孩子的“狡猾”之處。
有時候,我們不能責怪孩子蠻不講理,或許是我們家庭内部有人喜歡跟他進行“交換”,而他,也早早地學會了這套規則,運用自如。
3. 破壞孩子的内部動機
通常意義上而言,内部動機指個體對所從事的活動本身有興趣而産生的動機,無需外力作用的推動。
内部動機較強的人,在一件事情上會具有更強的主動性,獲得更多的愉悅感。
曾經看過一個紀錄片,影片中父母為了促進大寶跟二寶的關系,讓已經上初中的大寶跟妹妹玩耍,推出了“每次陪妹妹玩十分鐘就獎勵十分鐘ipad時間”的制度。
一開始,大寶積極地陪妹妹,十分鐘,二十分鐘,一點點換取玩ipad的時間,然而,時間長了,她開始從心底裡覺得陪妹妹隻是為了獲得玩耍時間而不得已做的事情。
當她對電子産品的時間渴求越來越多,而陪妹妹這項任務就會讓她越來越反感。
其實爸爸媽媽沒有明白一點:陪妹妹是不需要獎勵的,本身就是一種享受,然而,這項規則硬生生把她自發的動機壓下去了。
這一點在學習上也體現的很明顯,當交換或者獎勵被濫用的時候,學習主體會喪失掉學習的享受感。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