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如不及:對待生命的态度

...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泰伯》)

(孔子說:“做學問好像【追逐什麼似的,】生怕趕不上,【趕上了,】還生怕丢掉了。”)

知識的海洋如此浩瀚,既要博古,又要通今,時間實在不夠用。知識無涯,生命有限,博學如孔子,對求學尚有如此的緊迫感。

紀曉岚有一副聯語:“過如秋草芟難盡,學似春冰積不高。”做學問就像春天的冰一樣,好不容易積攢了一個冬天,結果春天的太陽一出來,一邊積一邊化,怎麼也積累不厚。做學問就是這樣,好不容易學到了,難免又有遺忘、倒退,所以需要時習之,溫故知新,如此反複才能有深入的收獲。

孔子坦言:“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論語·公冶長》)孔子認為自己不是天生多才,是孜孜不倦的學習成就了他:在十室之邑這樣的地方,一定有像自己這樣又忠心又守信的人,隻是趕不上自己這樣好學罷了。

在知識大爆炸的信息時代和智能化時代,個人與個人的競争,團隊與團隊的競争,國家與國家的競争,最核心的是學習力的競争。學習力是核心競争力,學習力決定了一個人、一個組織、一個國家的創造力。隻有當一個人的學習速度大于或等于社會改變速度時,才能适應這個社會;同樣當一個民族的學習程度大于或等于世界變革速度時才能适應這個世界,才能有一席之地。

“學如不及”,體現出一種為學不知滿足的緊迫感和主動進取的學習态度。真正有志于學的人,應當有着唯恐學不到、唯恐學不會的緊迫感。事實上,學習也确實是一種追趕,既有勤奮的學習勁頭,也有着探尋新知的迫切心情。對于好學的人而言,學習是沒有止境的,他們永遠都不會覺得滿足。

學習的動力來自不斷求知上進的内在要求,也來自競争和生存的外在壓力。人生應該是不斷學習的過程,好好學習,用知識來武裝自己,充實生活;持續學習,與社會共同進步,才能更好的活下去。知識就是财富,有知識才得以在這個社會上更好的立足;才能經受住來自生活中各式各樣的考驗。

學無止境,保持學習是我們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我們一直在學習中,意味着我們對世界的探索永不止步。這不僅僅是對待學習的态度,更是對待生命的态度。

進而言之,生命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走完此生才算畢業。我們要讓自己随時保持對身心的感知,并成為生活的學生。學習可以逐漸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态度,在每個當下我們都會收獲新的啟示、知識和能力。

學習的态度就是生活的态度。我們要保持對自己的身心感受了如指掌,并以開放的心态接納經驗和知識,最終使我們走向持續成長之路。讓學習知識的每個過程都變成自我實現的過程,這樣才能時刻體驗朝夢想進發的喜悅。

對于所有的孩子而言,學習的過程是一個非常艱苦的過程。哪怕有的人喜歡學習,把求知、了解世界作為了學習的動力,也有疲憊的時候,畢竟學習的過程過于漫長,誰能幾十年如一日的煎熬?更何況我們都是血肉之軀,厭倦是常情,疲憊是自然,隻有鋼鐵巨獸才會不厭其煩。但是,如果你想改變目前的生活狀态,使自己的生命得到升華,學習是實現這一切的核心。

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博迪厄認為知識是一種資本,而這種資本就是一種體驗,就是一種具身的力量:它表現在我們的動作中、行為中、選擇中、氣質中、談吐中、品味中、格調中,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知識就是一種文化資本,而資本是一種力量,是一種影響社會、影響他人的力量。研究發現,文化資本可以轉化為經濟資本,也可以轉化為社會資本。

當我們意識到知識就是體驗,知識就是生活,知識就是态度,知識就是氣質的時侯,我們的求知過程就不會是痛苦、無趣、機械、教條,書卷多情似故人,求知就是去體驗生活,并且是幸福地體驗生活。“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知識永遠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