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捏6到14歲孩子聰明父母必備的24個心理學常識

養娃路上是不是總發愁怎麼讓孩子主動“卷”起來?其實,衆多心理學效應裡藏着激發孩子自驅力的大招,弄懂這24個心理學常識,養育孩子不再是難題,輕松拿捏孩子的成長密碼。

1.潘多拉效應

越禁止别人做一件事情,越能引起别人的好奇心。父母越是不讓做,孩子越是認不住想去做。注意說話方式,多說讓孩子做什麼,少說讓孩子不做什麼。

2.飛輪效應

一開始你必須使出很大的力氣,才能轉動飛輪。但當飛輪轉的越來越快,達到某一臨界點後,你就無需再費更大的力氣,飛輪依舊會快速轉動,而且會不停地轉動。

養育孩子,一開始的路會很難,走的也很緩慢,但隻要不放棄,不聽之任之,我們的男孩一定能迎來破繭成蝶的那一天。

3.吊胃口效應

用好吃的東西引起别人的食欲,隻為讓人對一件事物産生強烈的興趣。這份興趣,就是人的内在動力。讓孩子對所學知識内容産生真正的興趣,才能發展出學習動力。

4.踢貓效應

一位父親因為受到老闆批評,心煩氣躁,回到家,他看到孩子在沙發上跳來跳去,大動肝火,就把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覺得不服、委屈,轉身把氣撒到了家裡的貓身上,狠狠地踹了貓一腳。

壞情緒是會傳染的,且往往會由地位高的傳向地位低的,由強者傳向弱者,當孩子接受了父母壞情緒後,會身不由己地加入到“踢貓”的隊伍當中一被别人"踢”和去“踢”别人。

5.南風效應(溫暖法則)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先來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

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為覺得很暖和,所以開始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夏寒”,當父母不再跟青春期的孩子硬碰硬時,南風效應就發揮作用了。

6.超限效應

當一個人接受的刺激過多、過強、事件過長時,内心就會滋生不耐煩、逆反的情緒。

父母的唠叨、指責、抱怨、批評,都會成為孩子的刺激源。

7.皮格馬利翁效應(羅森塔爾效應or期待效應)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大人的期待值,會影響孩子的行為,如果你給予孩子的,是正面的肯定和期待,那麼孩子就會不知不覺朝你希望的方向努力。

8.增減效應

稱瓜子、糖果的時候,售貨員會先抓一小堆,再一點點添加,比先抓一大把,再慢慢拿走,你心理上要好接受得多。同理,說問題的時候,我們不能“先褒後貶”。

可以先說一些無傷自尊的毛病,然後再恰如其分地給予贊揚,孩子會更容易接受。

9.馬太效應

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如果孩子在體育項目中有自信心,在學習中也會有自信心,在興趣愛好上有成就,在學習上也會有成就。如果你給予孩子的,是正面的肯定和期待,那麼孩子就會不知不覺朝你希望的方向努力。

10.破窗效應

打壞了一扇窗,而這扇窗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不良現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不斷重複犯錯,甚至變本加厲。

給孩子立規矩也是,如果父母一味縱容,把規矩當成擺設,就會讓孩子不斷挑戰底線,當規則被孩子打破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蕞後形同虛設。

隻有當孩子一犯錯,父母就出來阻止,孩子才能更好地堅守規則。

11.瓦拉赫效應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長處,隻要找準自己的舞台,就能發揮潛能,取得驚人的成績。不用統一的标準去要求孩子,而是去發現孩子的獨一無二之處。

12.劇場效應

第一排的人站起來了,第二排必須也站起來。你本來不焦慮,被别人帶着焦慮了,全民族進入到一個集體焦慮的狀态。尊重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個體,按照自己的節奏走,别亂卷。

13.同化效應

人們的态度和行為,會逐漸接近參照人員的過程,是人們在潛移默化中對外部環境的一種不自覺的調适。

父母的舉動和家庭換環境的因素,是孩子最初參照的人,以身作則,和提供安全、穩定、自由、固定的學習環境,是讓孩子能安心學習的基礎。

14.出醜效應(仰巴腳效應 or 犯錯誤效應)

太過完 美的人給人感覺高高在上不好親近,而那些會犯錯的人反而更加可愛,更被人喜歡。

父母如果總是用權威地身份對待孩子,會讓孩子心理上越來越疏遠,不如讓自己不要那麼完美,會得到孩子的喜歡和信任。

15.手表定律

當一個人隻戴一隻手表時,他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當他帶着兩塊手表,卻很難确定準确地時間,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時間的判斷。

給孩子立規矩的時候,如果父母中有一方唱反調,孩子就不知道應該聽誰的,蕞後什麼規矩也立不起來。

隻有父母教育戰線一緻時,規矩才能有效立起來。給孩子指明方向,同時也劃出了孩子的底線,讓制定好的規則,不再動搖。

16.登樓梯效應

登樓梯時要-級台階-級台階地登。路要一步步走,規矩要一點點立,由小到大,由易到難。

17.滞後效應

一個現象與另一密切相關現象相對而言的落後遲延,孩子如果得不到及時正面的獎勵,他的學習動力就會慢慢減弱。比如,做作業,如果孩子第一次第二次全對你誇獎了,但後面形成習慣,不誇獎,孩子的問題又會出現。父母要保持對孩子的狀态及時的誇贊,會讓他們持續努力。

18.花盆效應

人一旦在舒适的花盆中待久了,就會安于現狀,不願開辟新領域,逐漸妥協于"低配"的适應性。學生時代就混日子的人,走進社會後也不會努力。

當遇到更大的困窘,因為适應了"低配"生活,他會因為壓力選擇更低配的舒适,用短暫的快樂暫時麻痹自己。

19.剪刀效應

孩子兒童時期的一點點差距,經過父母不一樣的教育方式,到成年後會變得天差地别。父母不一樣的行為和指引,蕞終會導緻孩子不一樣的結局。

20.推莊杆效應

人們在坐過山車時,會反複的推壓杆,檢驗壓杆安不安全。

不斷挑戰父母底線的孩子,就像檢查推壓杆一樣,需要反複試探确認父母的愛。所有頑固的壞習慣和叛逆行為背後,都是愛匮乏的痛苦呐喊。

21.熱爐效應

無論你是誰,隻要接觸熱爐,就會被燙傷。任何人觸犯規章制度都要受到處罰,适當懲罰,是立規矩的必要輔助手段。

教育孩子時,既不能忘記立規矩,也不能忽視懲戒的必要性。

22.貝勃定律

單方面一味地付出,不但得不到預期的回報,還會讓對方感到習以為常。

一味順從,不放手讓孩子獨立,蕞終隻會養出不懂感恩的巨嬰。

23.懶馬效應

如果你可有可無,不出力,不努力,早晚會被他人取代。優勝劣汰,适者生存,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24.赫洛克效應

适當表揚的效果比批評要好,而批評的效果要優于不給予評價。


有沒有感覺頓悟了很多?這些心理學效應就是孩子自驅力的“催化劑”哦,日常養娃中咱們要活學活用,用愛和智慧引導,孩子一旦自驅力拉滿,主動探索、積極成長,未來必定閃閃發光,向着美好一路飛奔!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