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點48分,精神崩潰》:人間荒蕪,不如離去

...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我一直不斷地寫劇隻是為了逃避地獄……如果你們覺得這些劇是對地獄最完美的诠釋,那我感覺我的書寫是值得的。

讀到薩拉·凱恩這句話的時候,我腦子裡冒出一個念頭,這是她的心理防禦機制——升華:将精神痛苦寄托在藝術創作或者為世人所認可的事業當中,而不是以歇斯底裡、哀嚎、攻擊、自殺自殘或殺人放火等方式去發洩痛苦。

薩拉是英國著名戲劇家,她的作品裡充滿了凄美的絕望感,這位曾被稱為“地獄邊緣的戲劇女王”,深受抑郁症的折磨,最終在精神病院用鞋帶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4點48分,精神崩潰》是薩拉的最後一部作品,這部劇中充斥着暴烈的痛苦和絕望的窒息,支離破碎的醫患對話和内心獨白,渲染着生命的荒蕪與空洞,以及一點一滴湮滅在深淵裡的渴望。

鋪天蓋地的痛苦,如巨石一般壓在胸口,壓在頭頂。在深度抑郁中掙紮的人,就像西西弗斯一樣竭力支撐着這些巨石,卻永遠無法消滅粉身碎骨的危險,隻能分分秒秒都活在巨石的重壓之下。

相信每一個被抑郁症折磨過的人,都會明白那種感受,每活一天都需要費盡全力去堅持,仿佛隻有死亡才是真正的救贖。

晨重夜輕和早醒難眠,是抑郁症的典型症狀,所以,淩晨是病人最難熬的時候。4點48分,一個至暗的時刻,一個蒼涼與悲怮傾洩潰堤的時刻,一個在失控的混沌中溺亡的時刻。

對于一個住進精神病醫院的人來說,在藥物和電擊治療的作用下,很難分清楚自己何時是清醒的,每時每刻都有一種“莊生曉夢迷蝴蝶”的虛無之感。

這加劇了薩拉的憤怒,她憎惡這種虛無感,憎惡自己走不出深淵甚至不想走出深淵的那種無力感。

那麼,不如結束這痛苦的一切吧。人間荒蕪,不如離去。

《4點48分,精神崩潰》是薩拉在生命最後階段所經曆的痛苦與掙紮的真實寫照。有些人或許會嘲諷這部劇,稱其空洞、無聊、負能量,但是,對這種負能量的深度體驗是必要的。

自殺分為兩種,一種是沖動性自殺,一種是計劃性自殺。或許我們會認為,自殺大部分可能是在精神壓力下的沖動選擇,但是統計數據顯示,隻有6%的自殺行為是沖動性的,九成以上都是經過權衡後有計劃有準備的自殺行為。

《4點48分,精神崩潰》向我們揭開了病人在實施自殺前所經曆的漫長的掙紮,也提示着我們,這種掙紮實際上是他們在呼救、在向外探尋希望,而我們很可能成為他們的“救命稻草”。

當然,如果我們忽略了那些委婉而含蓄的求救信号,一條鮮活的生命或将悄然離開人間......

【謹以此文紀念一位在平安夜自殺離世的同事】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