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真的會獎勵那些不計得失的“傻瓜”

不難發現每個取得成就的人都有這樣的時刻,不管是俞敏洪曾經大學在生病期間背單詞,樊登讀書等等,他們都有一個支點撬動了自己。而這有他們傻傻的固執的堅持。

...

作者也是如此,他把李笑來的一本作品,原封不動的在鍵盤上敲了一遍,這樣的方式把這本書讀了下來,他聲稱自己從來沒有這麼用心讀過一本書。

這其中有一個成長中的悖論,就是喜歡先看到結果再行動的人往往無法看到結果,耍小聰明的人會因為結果不明朗,擔心付出沒有回報,所以不願意行動,一直永遠都停留在原地。

事實上隻要道理正确,就别在乎那些小聰明,帶着不計得失的心态向前走,你會發現目标越來越清晰。

在立體的世界裡,處于高層次的人和處于低層次的人,在對待同一個問題的态度,往往有着天壤之别。

有人覺得說學英語沒用,是因為你看不到生活中有需要英語的地方,隻有英語學好了和英語相關的機會,才會慢慢出現在你的周圍。你覺得鍛煉身體沒有用,正是因為你不去運動,所以感受不到他的價值,也體會不到他的快樂。

不得不承認,這個世界上是有層認知層次的,處在下一個認知層次的人,往往看不到上一個認知層次的風景,而往往隻會用狹隘的眼光看問題。

很多人都是希望先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在行動,而事實上如果不行動,我們可能永遠都找不到自己的人生。畢竟依靠低維度的認知和精力,我們很難看清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做成一件事情真的很不容易,反過來隻有當我們真正做成一件事之後,才會明白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實很少,這樣就不至于被那麼多欲望幹擾。我們便能更專注的做好手頭的事情。

有的時候我們也确實行動了,但是依然看不清結果,體驗不到好處,消除不了欲望,這個時候就要審視一下我們自己的行動量是不是夠了。例如一開始早起或者跑步的時候,起初肯定是痛苦的,但是扛過去之後便能體會到帶來可思議的體驗。回頭想最難堅持的時候,可能是突破閥值的時候,是時候應該調整一下自己的“行動閥值”。

如果你覺得别人講的道理有理有據,而自己暫時無法反駁,碰到自己又非常想做這件事,那就相信他們說的是對的,然後笃定的去行動。

在實踐中,也要保持思考,用行動反複驗證他們的理論,不适則改,适則用,直到自己真正做到為止。

同樣的道理擺在面前,有的人覺得是雞湯沒什麼用,而有的人卻覺得那吃幹貨好用的不得了,如果你能夠持續行動,相信這個世界上一定會特别偏愛你這樣的“傻子”。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