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端午節
在我深深的記憶裡頭,一直都牢牢放着兒時在農村過端午節的那些事。
記憶中,每年的端午節總是和割麥子緊緊湊在一塊的。那田野呀,黃澄澄的連成一片。大人們忙着揮起鐮刀收麥子,可我們這些小孩子,心早都被端午節裡好吃好玩的給勾走啦。
我母親向來是看重過節的儀式感的。一到端午節,她就早早地開始忙活起來了。鍋裡咕嘟咕嘟煮着雞蛋,那香味直往外冒,就好像在大聲吆喝着節日的歡喜。但凡你在陝西農村呆過,你就會知道,農家過端午節的方式第一個就是煮雞蛋。雖說現在早餐吃個煮雞蛋是家常便飯,但在很多年前,大家還不富裕,雞蛋也算是稀罕物,不可能讓我們每天吃。可在端午節這天,母親一定會煮一大盆雞蛋,家裡每人都可以吃好幾個。端午節那天,我們可是真正意義上實現了“雞蛋自由”。
過端午的第二個方式是戴五花繩。在端午節的前一夜,母親會用彩線做五花繩。就是用五種顔色的絲線合成一個較粗的彩繩,五彩斑斓,非常好看。然後系在我們每個娃娃的手腕上或者腳腕上。記得每年都是等我們睡着後,母親偷偷的給我們戴上。早上一覺醒來,看到自己的手腕腳腕都有彩繩,節日的氛圍感馬上就拉滿了。至于為什麼端午要戴這個,據說是天熱了蛇多,五色花繩是可以辟邪避蛇的。母親會一再交代我們,這個五花繩隻能戴一個月,要在六月六那天解下來扔到草叢裡的,過了這個時間是會變成蛇的。我小時候話少腼腆,總是在心裡默默地計算着日子。往往還沒到六月六,我就把五花繩悄悄的解下來,扔到那些有草的地方。隔三差五,我還會跑去看看。小孩子的耐心總是有限,我終歸沒有等到它變成蛇。
除了雞蛋和五花繩,端午節時外婆還會給我們做香包。香包有各種形狀,印象中大多是小動物和水果的樣子。裡面會有各種香料,據說戴在身上可以起到驅蚊防病的一個效果,反正就是保我們這些娃娃們健康平安。
裹肚和五花繩
另外,在端午節期間還要“送裹肚”。這是我們關中地區的方言,裹肚其實就是肚兜。對于陝西人來講,端午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關中地區的人。就像春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一樣,端午節也是需要走親戚的,長輩要去給晚輩“送裹肚”。當然,現在肚兜是沒人穿了,就送類似汗衫、T恤一樣的夏天的衣服。“送裹肚”時,少不了綠豆糕,油糕(有的地方稱為糖糕)這兩樣伴手禮。母親總會在路邊那個炸油糕攤上買一份油糕。油糕一般是用紙包着,五個為一包,十個為一份。剛炸出來的油糕香酥可口,光聞見那種甜絲絲的味道就讓人垂涎欲滴。這些炸物費油,家裡平時很少做,隻有走親戚才會買。每次母親總會在買夠送給親戚的,會再另外買兩個給我和妹妹吃。當時的油糕,可不像現在的什麼所謂的八寶糖糕料足,裡面的餡隻是包了一點點白糖。我和妹妹跟在大人身後,手牽着手,邊走邊吃,我覺得那是我吃過最好吃的油糕。
說到這裡,你肯定會疑惑,為什麼我還沒有提到粽子呢?其實,在我老家,端午節粽子是排到最後的。那是因為粽子在陝西并不是端午節才吃的,就是平時一個小吃。我們陝西的粽子,尤其是我老家西府鳳翔,粽子就是蜂蜜涼粽子,趕集過會都可以吃到。這種粽子就是白江米做的,沒有餡。用粽葉,糯米一包,壓成扁扁的三角形。雖然這種粽子非常小,但非常清香。吃的時候,淋上蜂蜜,涼涼的,太爽口了,比現在的各種餡料的粽子好吃太多。這也是陝西人大多都不太喜歡吃肉粽的原因吧。
蜂蜜涼粽子
小時候的端午節,可不像現在有這麼多熱鬧的慶祝法,但就是有着最純最純的快樂,還有最樸實的溫暖。那時候,我們就圍在母親身邊,看着她忙來忙去的樣子,心裡盼着每一樣好吃的。我們戴着五花繩,在那鄉間的小道上瘋跑,感覺那就是天底下最寶貝的玩意兒。
現在呢,在這城裡頭,端午節的那股子氛圍好像就淡了好些。超市裡啥粽子呀、糕點呀都随時能買到,可就是少了那種親手做出來的熱乎勁兒。前幾天女兒單位裡發了一盒粽子,說是某五星級酒店專門定制的。單看包裝就能看出價格不菲,裡面的粽子也是各種花樣,什麼龍鮑粽,鮮花粽,我聽都沒聽過。雖說也算是創新,但我可能是老了吧,我還是不能接受這樣的粽子。
每次一想起兒時的端午節,那麥香和着粽香的那股味兒,還有母親忙乎的身影,和弟弟妹妹們打鬧的歡聲笑語,就都像潮水一樣往我心裡頭湧來。那是歲月怎麼都抹不掉的記憶,永遠都留在我心底最暖和的那個小角角裡。
【原創首發,文責自負。轉載請說明出處】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