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歲,和爸媽攤牌不想生孩子
生不生孩子,都是我們生而為人的自由。
我從未與父母探讨過生兒育女的話題。
一是心理上覺得自己年紀還小,二是我知道父母是肯定不能理解我的選擇的。
可說年紀尚小,我早已邁入28周歲的年輪,以父母的計算方式更是虛30歲了。
我有感情穩定的對象,雙方父母都知曉對方的存在,也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
我終于鼓足勇氣,和他們攤牌了。
——我不想生孩子!從小到大,由始至終,我從未有過生孩子的打算!且對象也支持這個決定。
不生就是不孝?
在我說完後,視頻那頭的爸媽沉默了一會,随後問我為什麼。淚失禁體質的我瞬間紅了眼眶,不争氣的眼淚簌簌落下。
我哽咽道,我怕痛,怕難産死了,怕養不起,怕教不好……反正我就是不想生。
“不生老了怎麼辦?”
“不管怎樣,起碼要生一個。”
“我命苦而已,你肯定不會這麼苦的!”
“你要體諒體諒爸媽才行啊”
……
我不以為然,那我把養孩子的錢花在你們身上不好嗎?而且你們生了倆,現在身邊也沒人陪啊!
媽媽苦口婆心,我和你爸不需要你養,我們會顧好自己的。雖然你們不在身邊,但起碼有事能找你說。你不生的話,等老了再後悔就遲了!
我始終堅持自我,我就是不想生,我不想因為别人的眼光而選擇我不想走的路!我自己選的,我會自己承擔後果的,就像選大學專業一樣,好與不好都是我自己選的,我不怨人。
就這樣,我們誰也說服不了誰。就像我不想理解他們認為“不生孩子的女人是不完整的”一樣,他們也無法理解“女人可以選擇不生孩子”。
人生中第一次和父母深入交流,以雙方互不理解且淚流滿面着沉默收尾。
生育不是枷鎖。
女孩們越長大越明白為人母的辛苦,也越疑惑,媽媽們辛苦半生才換來「母愛真無私」「母愛真偉大」這樣看起來毫無意義的榮譽勳章,為什麼還卻還希望女兒再體驗一次呢?
在上一輩眼裡,生育本就是極其自然的事,就像瓜熟蒂落、草大結籽一樣自然。再加上在「人生要圓滿就得有個孩子」的生育觀裹挾下,不少女性無視生育孩子的風險和死亡率,不惜冒着“以命換命”的風險去生兒育女。
紀錄片《人世間2》中,38歲産婦林琴在第三次剖腹産中突發大出血,血流10000毫升,醫院走道上擺放着滿地血紗布。經過6小時搶救,醫生切除了她的子宮才把她從死神手裡搶回來。
生孩子,無異于從鬼門關走一遭。盡管我們總讴歌母愛的偉大與無私,但也無法抹平那些犧牲。生育不是女性的天職,更不是女性的獎章。
在社會統一共識的鄉土社會中,洶湧而來的非議,讓人害怕、厭煩、焦慮,怕自己真的如他人所說過得不好。許多女生明明在内心早已作出「不想生孩子」的選擇,卻始終不敢說出來。
女性的追求、快樂在傳統的生育觀裡并不重要,隻有看起來「正常」、看起來「普通」、看起來和大多數人差不多,才是最重要的。
隻是在面對生育時,一邊是給予我們生命的媽媽,一邊是不願再重複“生育使命”的女兒。媽媽的不理解,卻使我們身後最後的避風港也被沖走了。
但是生命賦予女性生育的權利,本質上是賦予了選擇的權利,而不是必須的選擇,更不是強制的義務。
而我們本就擁有選擇的自由。
女性,該有自己的人生。
有人說,沒生過孩子的女人,是不完整的。
而英國作家蕾切爾在《成為母親》中這樣寫道:我一直驚訝于,人類後代的成長必須征用某個女人的生命。
在絕大多數人眼裡,生育是女性的人生使命,孕育後代所做出的犧牲都是天經地義的。不生孩子就是自私,不負責任。
這是對「生育權」赤裸裸的道德綁架。
因為女性的真正價值,一定是在生育之外的。但我們必須承認,每位選擇了生育的女性,為人類延續做出了自我犧牲。
不生孩子的人生并不會不完整,但沒有自己的人生一定是不完整的。并非每位女性都想生孩子,那些不想生的女性,隻不過是對自己負責做出的決定,她們的人生沒有什麼是不完整的。
女性的人生,從來不需要另一個生命來證明其完整性。
- 上一篇 又見攔路虎
- 下一篇 快樂可以讓人不斷前進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