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講堂留影91

2023-11-20 九十一課

古文經典交流學習群 郭老師

郭志強,1996年畢業于河南大學曆史系 ,中學高級教師,曾任《中學政史地》編輯部主任。


4.26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語音整理
我們今天來繼續共同學習《論語·裡仁篇》的最後一章,也就是第二十六章。子遊曰:“事君數,斯辱矣;朋友數,斯疏矣”。
這一章是子遊在論述待人之道。這個待人之道,一句話來說,就是距離産生美。無論是君臣之間還是朋友之間,都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否則的話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後果。
我們首先看子遊這個人,我們前面曾經提到過,他,姓言名偃,字子由。他是孔子弟子裡成就比較大的一個。孔子去世後,他也自己設帳收徒。這一章就是子遊在與他的弟子在進行對話,記錄這段話的,應該是子遊的學生。過去的版本用的不是“子遊曰”,而是“言子曰”。曾參和他的弟子後來在編撰論語的時候,認為子遊沒有真正繼承孔子的衣缽,背離了儒家的主導思想,所以,把“言子曰”都統一改為了“子遊曰”。
在這一章裡,使用了互文之法,它的原意呢,應該是“事君數,斯辱矣,斯數矣;朋友數,斯辱矣,斯數矣”。這種文法,在論語裡邊比較常見,目的就是讓語言更加簡潔,同時顯得也比較工整,同時它的意義表達又比較充分。
我們回到文本上來看,“數”就是屢次、多次的意思。子遊在這裡說什麼呢?就是如果一個人與君主來往過密,天天呆在一起,就會招緻侮辱;如果一個人與朋友親密無間,不分你我,這也就是疏遠的開始。
這個話雖然說的過于絕對,但是,其道理還是比較明顯的,就是人與人之間應該有一個适當的距離,不管關系彼此之間多麼密切。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需要自己獨立的空間,如果距離特别近,超越了一定的界限,雙方的相處反而會不舒服。
我們比較熟悉的例子就是乾隆皇帝與和珅這一對君臣。整天都混在一起,和珅熱衷于揣摩皇帝的喜好,天天是讨好皇帝。最後變成了一個沒有人格的奴才,成為對方的一個工具。當然,這也是招緻恥辱的開始,所以和珅最後的結局并不好。我們曾經聽說過,“和珅跌倒,嘉靖吃飽”。
君臣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是必要的,那人與人之間呢,也應該有一個适當的距離。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小人之間的交往甜蜜無間,天天膩在一起都嫌時間少,就好像美酒一樣。
但是再好的酒,随着時間的推移,它也會慢慢揮發,久而久之就壞掉了。那君子之間的交往呢,就像一汪清水一樣,它可能不夠甜,也可能不夠濃,但是這樣的關系最容易保持在一種美好而真實的狀态。
類似的話,孔子也曾經說過,“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就是說你對于朋友的忠告。盡量要委婉,要引導去讓他接受,如果對方不接受,那你就不要再說三道四了,免得自取其辱。
有人說,真正的朋友之間是無話不談的。這樣想大概沒有什麼問題,但是時間久了就會慢慢兒的疏遠。因為你知道的太多了。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有一般就有特殊,像管仲與鮑叔牙之間的交往也是存在的,不多。換個角度來看,管鮑之交之所以流傳了上千年,不就是因為出現的太少了嗎?


李零講解

君和友,是社會關系,社會就是社會,不能當自己家。如果用對家裡人的态度處理,非把這些關系搞壞。現代社會,尤其不能如此。

子遊講的道理很對,跟領導套近乎,走動太多,領導煩,自讨沒趣;就是朋友,天天往一塊兒湊,也招人讨厭,日久天長,反而疏遠。我們中國,人口密度大,法律約束、道德約束少,小人堆,是非窩,湊一塊兒就掐,何苦!大家還是保持距離,少接觸為好。

人和人的關系不能太密切,來往不能太頻繁。這條我喜歡。

我們對自由的理解是“秃子打傘,無法無天”,特點是不管别人的存在,别人的感受怎麼樣。西方對自由的理解是“一人一個籠子”,自由就是給人和人的關系劃定界限,劃定範圍,彼此要有距離感。他們的道德,未必都好,但對我們,正好是解毒劑。

人是最兇猛的動物。老鄉說,馬見馬親,人見人咬。我的看法是,可來往來往,不可來往就躲着點,擡頭不見,低頭也不見,世界就安生了。(别有事沒事往一塊兒湊)

這兩章是講,人不要怕孤立,怕寂寞。

孫中興詳解

這章的關鍵詞在于“數”。衆說紛纭,古注大概都是“依經驗解經”,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是“速數之數也”(何晏和邢昺),這是讓現代人一頭霧水的解釋。一種說是“數己之功勞也”(鄭玄),這算是相當清楚的解釋。一種說是“記數”,好像是現代人說的“斤斤計較”。一種說是“煩數”(程子)或“煩渎”,好像就是出現的次數多到讓人覺得煩,覺得讨厭。一種說“數與僭同”,就是“越權”。一種說是“面數其過”(俞樾、戴望和劉寶楠),就是當着君王或朋友的面指責他的過錯,這個解釋算是比較講得通的。

“斯”,皇侃說是“此也”。“辱”,古注沒多說,大概是“自取其辱”的意思。“疏”,劉寶楠解釋是“遠也”。

鄭玄說的“數己之功勞”,這種自我膨脹或自我中心的人往往居功不諱,都不提其他人的功勞,又愛誇獎自己多能幹,這樣罔顧别人的人當然會讓人讨厭。這也是依經驗解經的一例。

皇侃解釋說:“禮不貴亵,故進止有儀。臣非時而見君,此必緻恥辱;朋友非時而相往數,必緻疏遠。”這裡強調的是“在人家不方便見客的時間去拜訪,會讓人讨厭,嫌你沒禮貌,不知進退,進而疏遠你”。這對于初入大學或社會的人來說,有重要的提醒作用。這也說得通。

朱子轉而強調對君和朋友的“谏诤”,也就是“面數其過”,這也是讓人讨厭的行為。他引用胡氏(胡寅,據周元俠《朱熹的〈論語集注〉研究》)的說法:“事君、谏不行則當去;導友、善不納則當止。至于煩渎,則言者輕,聽者厭矣!是以求榮而反辱,求親而反疏也。”《白虎通德論·谏诤》有所謂的“五谏”:“諷谏、順谏、窺谏、指谏、伯谏。”

正因為“谏诤”會有這種被人讨厭的惡果,所以才會有人強調說“君臣朋友皆以義合”,“谏诤”不聽就算了,别一而再、再而三堅持下去。孔子就說過:“以道事君,不可則止。”(《先進篇》11.24)孟子也說過“君臣有義”(《孟子·滕文公上》)。對于朋友,孔子在回答子貢的請問之時也回答過:“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無自辱焉。”(《顔淵篇》12.23)。從“依經解經”的立場來看,這種解釋應該是比較一緻的。

俞樾就說:“唐、宋以來,以犯顔極谏為人臣之盛節,至有明諸臣遂有聚哭于君門者,蓋自古義湮而君臣朋友之間所傷多矣!”

這應該算是臣子在事上及在交友時,要拿捏好分寸之處。太過或不及,都會出問題的。

...

Z 作業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