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京能成為世界“文學之都?”》

文/端木家達

邁入21世紀的南京,這座悠久古老城市,以其獨特的韻味和魅力,成為世界文學的瑰寶。作為生活在這座美麗城市中的一員,我自豪和驕傲,愛上這座城市最重要的緣由:“因為它是世界文學之都”。

...

網圖侵删

《江蘇地方志》是我十分鐘愛的一份雜志,最新出版的【總第208期】,在雜志的開頭,有幾位重量級的專家,專門撰文闡述了南京的文脈,是哪幾篇文章呢?

高峰的《南京對中國古代文學的貢獻》;薛冰的《文學作品與南京形象》;胡阿祥的《南京何以“文學之多?”:從都邑文學到懷古文學》;陶思炎的《南京民間文學煙火氣》;曹福華的《方志裡的南京文學》;張光芒的《南京:南北交彙與文學之都》。

看完這些名家大作,我對南京這座古老而悠久的城市肅然起敬,更增加了對它的景仰。這裡我想問的是:“中國有四大古都,為什麼隻有南京獲得了世界“文學之都”的殊榮?。

下面先從南京文學發展的角度,來闡述南京成為世界“文學之都”的理由。

(一)、南京有着豐富的文化底蘊。

南京曾是六朝古都,東吳,東晉,南朝劉宋,南朝蕭齊,南朝蕭梁,南朝陳,把南京作為帝都。

南京見證了中華民族的興衰榮辱,曆史的沉澱使得南京擁有了豐富的文化資源,為文學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

01、南朝梁代的昭明太子組織編撰了文學總集《昭明文選》,魏晉時期有兩部文學著作《文心雕龍》《詩品》都創作于南京,這幾部文學名著,對後世的影響非常巨大。

02、在詩歌的創作上,曆朝曆代就更加豐富多彩。南朝宋人謝靈運被視作中國山水詩派之祖,他的作品,對後代的孟浩然、王維、杜甫、柳宗元等山水詩人創作産生了深遠的影響。“樂府詩”對後代七言詩的成熟和發展起到很大作用。南朝齊代的“永明體”詩歌理論的興起,為中國詩歌從古體向近體詩的過度開啟道路。

南朝滅亡之後,建康城遭到了焚毀,于是,唐宋以來金陵懷古題材的詩文大量出現,感發興亡盛衰之感慨。

唐代的李白七遊金陵,寫下了《登金陵鳳凰台》《趙女詞》《長幹行》《金陵三首》等抒發王朝興亡、世事滄桑懷古之歎。

中晚唐時期劉禹錫、杜牧、許渾、李商隐、韋莊等來到金陵紛紛寫詩抒情。

五代十國之南唐定都金陵,以李璟、李煜、馮延已為代表的重要詩人,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金陵生活了20多年寫下了《桂枝香·金陵懷古》,詞人周邦彥任溧水縣令時寫下了名著《西河》。

南宋王朝徒有半壁江山,建康成為扼江守險之地。許多文人到此抒發英雄報國之情,張孝祥《六州歌頭》,辛棄疾的《念奴嬌·建康賞心亭呈史留守緻道》,文天祥《金陵驿》,為宋代詩歌的發展,奏響了慷慨悲壯的絕唱。

元朝時期的白樸、張翥、張可久等,明初文士高啟,南京人易正吉,清朝康熙時期王士祯,乾隆時期的詩人袁枚,這些大詩人生活在南京都留下了大量有影響力著作。

03、六朝時期的骈文與散文取得重大成就。南宋齊代孔稚珪的《北山移文》;梁武帝為教育子輩命文士從王羲之書寫的碑文中拓出1000字編撰《千字文》;明朝中期的王守仁,在晚年為宦南京期間把自己教人成就道德的方法概括為“緻良知”;清朝時期的大批安徽同城人移居在南京,形成了清代影響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

04、南京在中國小說發展史上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六朝時期東晉人幹寶的《搜神記》,南朝宋代的臨川王劉義慶招攬門下文士編撰《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南朝梁代文人殷芸所著《小說》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以小說為書名的短篇小說集,是我國小說創作的一大突破。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自幼生活在南京,《紅樓夢》中賈府的興衰史就是曹雪芹家在南京的興衰史,安徽人吳敬梓中年移住金陵寫出了著名的諷刺小說《儒林外史》。

05、明清時期的南京戲曲理論和創作方面也取得了巨大成就。朱權的曲學著作《太和正音譜》;湯顯祖在南京遊學、為.官長達10年時間,創作的傳奇名著《牡丹亭》;清朝文人孔尚任,多次尋訪南明遺迹,經過十多年苦心經營,終于撰寫成名著《桃花扇》。

06、中外文學交流成果豐碩。晚唐時期新羅人崔志遠,在溧水任縣尉5年,著有《桂花筆耕集》20卷,被尊稱為韓國漢文學的開山鼻祖。明代萬曆年間,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窦曾到過南京,他在《中國劄記》中用大量的筆墨描寫南京城的繁華和美麗。

最後,引用高峰教授在《南京對中國古代文學的貢獻》一文中的一段話作總結:

“千年南京文學,就是一條美不勝收的藝術長河,也為我們展開了各具魅力絕美屏風。我們可以從六朝文學當中看到蕭散、華美藝術風韻,從唐宋文學當中看到李白的潇灑、杜牧的風流、李煜的清雅,王安石的憂患、辛棄疾的悲憤,從明清文學當中看到方孝孺的骨鲠無畏、清朝遺民的亡國之戚、孔尚任的血濺桃花、曹雪芹的紅樓一夢、吳敬梓的市井的風情、袁枚的性靈 放任,…… 所有這些,都足以讓人流連忘返,無限感懷。這些文學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充分印證了南京作為“世界文學之都”的崇高地位和不朽價值!”

(二)、南京的地理環境也是它成為“世界文學之都”的原因。

南京與文學源遠流長,他坐落在我國的東南,位于長江的中下遊,襟江帶湖。東面是富饒的長三角地區,西邊是皖南的丘陵山區,南接太湖水網,北鄰遼闊的江淮大平原。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在此融合交彙。

曆史上的南京以35.267公裡長的明城牆範圍為核心,南京城的中心是一片“寬平宏衍之區”。東面以鐘山為代表的系列山脈宛若巨龍蟠伏;西邊石頭山(今清涼山、國防園一帶)為代表的系列山脈宛若猛虎蹲踞;北面覆由雞籠山連成的天然屏障;南面有秦淮河蜿蜒流淌。隔水近處聚寶山(雨花台),遠處牛首山,宛若天阙對峙,如此山水險勝,無疑是曆代帝王首選的建都之地,于是,南京就有了“十朝都會”之美譽。

南京獨特的自然環境,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史學家、書畫家、留學生、僧侶、傳教士等前來創業。

他們在南京為官、求學、訪友、緻仕、弘法、傳教、遊曆。更催生了一部又一部中外文學史上的經典之作;造就了一位又一位聲震海内外文學巨匠;鑄就了一個又一個中國文學史上的輝煌。

(三)、南京的文化氛圍也是它成為“世界文學之都”的重要支撐。

這裡書香四溢,學習氛圍濃厚。自古以來南京就是一座學府之城,1500年前中國第一座文學館就誕生于南京雞籠山下,書香氤氲,流傳千年。

這裡孕育出影響深遠的詩歌理論和批評專著《詩品》,兒童啟蒙讀物《千字文》。

秦淮河畔的江南貢院自建成到廢除科舉,共走出了80多名狀元,1萬餘名進士,江左英才,斯文在此。

“觀今鑒古,無古不今”。衆多具有城市特色的文學空間在南京應運而生,南京有近90家閱讀組織,每年舉辦各類閱讀活動1·5萬場,居民綜合閱讀率達96.56%,每天閱讀一小時以上人數超6成。

如今“到博物館去”,“聽博物館說”,已成為金陵風尚。南京有登記備案的博物館70座,國家級博物館15座,南京圖書館631部藏品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這些珍貴的文物與典籍串聯城市曆史和現實,時代文脈與文化樞紐。

昔日的江南貢院所在地,如今高等學府雲集。南京有53所高校,13所“雙一流”建設高校,在甯兩院院士96人,每10萬常住人口中擁有大學文化程度3.52萬人,均位居全國前列。

(四)、南京人文氣息也是其成為世界文學之都的關鍵因素。

南京曆史悠久,在這裡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産,如明孝陵、中山陵、石頭城、夫子廟等。這些地方不僅是曆史的見證,也是文學創作的來源。魯迅說:“南京是一個有曆史的地方,有文化的地方,有名勝的地方,有我所知道的一些人。”這些都為南京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一座城市如果隻是出現并聚集了一大批著名的作家、詩人還算不上“世界文學之都”;如果隻是創作和出版了數量衆多的文學名著,也算不得真正的“世界文學之都”。

一座城市應由外到内、傳統到當下、廟堂到民間形成了一種文學的生活方式,彌漫着無處不在的文學氣息,奔湧着崇文尚讀的文學熱情,那才能夠成為真正的“世界文學之都。”

南京是一座典型的閱讀之城。中國前駐法國大使吳建民曾明确表示,自己對故鄉南京的最大印象就是“南京整個氛圍就是崇尚讀書”。

現在的南京城書店林立,書坊遍布。市民自發組成的閱讀組織、讀書協會有數百家之多,而且都十分活躍。衆多高校和中小學裡的學生組建的文學社更是不計其數。

南京各種規模的詩歌節、文學節、戲劇節活動接連不斷;各種各樣的文學之夜、文學報告會、文學研讨會、詩歌朗誦會、文學改稿會等等,令人目不暇接。另如朗讀者公益助盲活動等更是體現出濃濃的博愛情懷。

綜上所述,南京能成為世界“文學之都”,得益于其豐富的曆史文化資源、優越的自然環境、濃郁的人文氣息以及濃厚的文化氛圍。這些因素共同為南京的文學創作提供了動力,使這座古老的城市成為了世界文學的瑰寶。

2023年11月18日下午整理于央譽。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