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甯靜,才能看清事情的本質

文/丁薔

在這個喧嚣、快節奏的社會,我們常常被各種事情困擾,失去内心的平靜。隻有當我們靜下心來,才能夠沉澱自己,撥開雲霧,看清事情的真相,所謂“内心甯靜,才能明察秋毫”。

記得作家林清玄寫過一篇《水終有澄清的一天》,說的是童年的院屋檐下,擺了一排大水缸,用來承接屋頂留下的雨水,等澄清時洗衣洗澡用。但放學時分,總有調皮的男孩路過每個水缸都攪一下,然後呼嘯着跑走。一缸缸水被弄得渾濁不堪,他很生氣。清玄的媽媽看到兒子被幾缸水弄得心神不甯,就寬慰他:“你們的心比水缸的水還容易混亂,那些惡作劇的孩子,你們越在乎,他們就越喜歡;如果不理他們,時間一久,就沒什麼好玩了。你們各人去做該做的事,不要管水。水,終有澄清的一天。”

當今社會,我們的心也容易像水缸裡的水一樣被外界的各種聲音攪得混亂、失去了自己内心原有的清明。一時的混亂,往往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夠安定。在這過程中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些都是代價。但隻要我們想着邁向更高的境界,心和水都終有清明的一天。那時,你會發現,天更藍,雲更白。

内心甯靜,是一種極為可貴的品質,可以有意訓練。弘一法師曾經用斷食法進行靈修,結果是,斷食之後,他的心境獲得甯靜,感覺變得靈敏,能聽平時聽不到、想平時想不到的一些事情。當身體的欲望減少了,心也就清靜了,人也就能夠看見本心的自我。

當然,我們不需要斷食。但我們學到了一種方法,感悟到了一種道理。那就是,當一個人的欲念太煩雜,往往容易迷失方向,無法做出明智的選擇。我們可以通過控制欲望、摒除繁雜等方法,不斷清空自己身體的或精神的垃圾,保持頭腦的清晰。“甯靜緻遠”,隻有内心甯靜,我們才能看得更遠。

内心容易受到外界影響的人,往往難以認清事情的本質。多半會為了一己之歡、名利之欲做出一些寡廉鮮恥、沒有底線的事情。而古人顔回“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卻給了我們教導,那是因為顔回的精神世界豐富,内心才純粹似冰和玉一樣啊。

甯靜,是一種智慧,一種修養。甯靜的人懂得傾聽,能夠聽到世界微小的聲音;甯靜的人懂得接受,接納包容生活的不完美;甯靜的人懂得放下,放下對過去的遺憾和對未來的擔憂;甯靜的人懂得珍惜,珍惜所有的經曆和遇見;甯靜的人懂得欣賞,會發現生活中更多的美好。

甯靜,也是一種力量、一種境界。它可以讓我們在喧嚣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堅守初心去努力,不被外界所幹擾、誘惑。隻有甯靜,才能傾聽内心的聲音,才能保持一份淡定,讓内心更加堅定和從容。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