緻家長—對孩子要做到有管、有教、有罰

夏洛特·梅森說過一段很深刻的話:

“很多父母總是終日奔忙,從來無暇顧及孩子。

當他們終于有一天想要好好關心孩子的時候,發現竟然無法與孩子進行溝通,父母對于孩子來說已經變得無足輕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

教育過程中,及時的管,正确的教,适當的罰,是成就一個孩子必不可少的因素。

董卿曾在回憶成長經曆時講到,她小時候十分不理解父親的嚴苛。

後來長大了才慢慢明白,正是因為有父親對自己方方面面的嚴格要求,才讓她越來越優秀,明白人生的道路該怎樣走。

年少的孩子或許會因為父母的“放任不管”偷着樂,可當他走向社會,遭受了現實的“毒打”,内心隻會有數不盡的怨恨。

在該管孩子的時候用心一點,在該教孩子的時候耐心一點,在該罰孩子的時候狠心一點,才會一步步托舉孩子奔向光明的未來。

真正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在教育路上,樹立好“三管、三不慣”的規矩:

1. 管好孩子的欲望,不慣惡習:

前行的路上,總要面臨數不清的考驗,不管是名利的誘惑、金錢的取舍,還是情感的得失。

父母務必教會孩子,在面對這些問題時,懂得克制自己的欲望,人被欲望所裹挾,終将寸步難行。

不要縱容孩子的壞習慣,遇到問題立即糾正,别讓惡習埋下深根。

永遠别讓貪欲的念頭在心底自由生長,沉澱内心,才能步步穩妥。

2. 管好孩子的人品,不慣惡行:

學曆不一定代表人品,成績也不一定代表德行。

想要做成事,先要學做人。

告訴孩子,萬事德為先,若是修不好人品,終究走不了太遠。

無論到了什麼年齡,都要守好自己的根基,永遠别丢掉做人的底線。

3. 管好孩子的性格,不慣惡念:

每個孩子生來都是一張白紙,性格和三觀的養成,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父母。

你在上面書寫暴力、蠻橫,便會收獲殘暴作惡;

你在上面書寫積極、樂觀,便會收獲樂觀向上;

你在上面書寫善良、厚道,便會收獲善良無私。

父母的引導,影響着孩子的性格;家庭的教育,決定着孩子的命運。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