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在舒适區邊緣,是打開心流通道的最佳方式

通常想做一件事之前,我們都會制定一個目标,然後朝着目标努力,當時的動力特别的大,但是堅持不了太久。為什麼呢。太急于求成,又缺乏耐心。

...

就說跑步,如果今天的目标是5公裡,一開始我肯定堅持不了,若拆解目标,一次2公裡3公裡5公裡,每次不斷的添加,這樣才能可能完成自己的目标。

倘若今天完成了目标5公裡,便覺得開心、原來我真的可以做到呀,身體裡内啡肽讓自己很快樂。

設立目标需要墊墊腳才能夠得着,在這樣一個目标驅動下我們的行動才會更加堅定。也就是舒适區的邊緣活動,這個區域我們既能夠有成就感,又有挑戰,進步也是最快的。

...

拉伸區域,心流最佳

再說說閱讀寫作吧,一開始我自己設定的目标是日更90天,每天不低于500字就行,先完成這個再說别的。現在已經接近50天,目前看日更這件事情對我來說還沒有太難。一方面每天自己都有閱讀,閱讀的同時都會去記錄讀書筆記,對自身經曆進行思考,而這些就是我每天日更素材的來源。

一開始并沒有想着要去寫,正是因為讀的多了才有想要向外輸出的想法,表達欲增強,這也是一正向的反饋機制。

遇到一本比較好的書,自己讀起來理解起來不用那麼費力,書中的一些觀點還能解答了自己的疑惑,那閱讀帶給我一些愉快的感覺,不斷的激勵我閱讀的動力,不自覺自己閱讀能力的拉伸區域不斷得到了擴展。

我以前也讀過一些關于一些科學家的書,看完前半部分作者生平後面專業理論的知識,我根本就看不下去,對我來說是非常有難度的。所以這個時候就應該停下來,更換其他适合自己的書。如果我一直跟這本書死磕非要看完,便會減弱閱讀的積極性。

遵循一個原則,既不要太難,也不要太容易,難易适中的地帶才是學習的心流通道。

最近我陪孩子也在讀一本他喜歡的書是魯濱遜漂流記,我們每天讀的不多,有時候是一頁或兩頁,有時候可能他對故事的情節特别感興趣,他就控制不住的想讀第三頁。

對他而言,目前這本書讀起來是有難度的,因為有一些字他不認識,加上有一些情節描述,他不太理解是什麼意思,那我每天做在他旁邊聽,倘若他閱讀有困難的時候,我就會幫他念下去,然後他再接着讀,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才能堅持下去。

時常問他:你覺得有意思嗎?他回答:嗯有意思。

他覺得故事裡面的情節有意思,主人公克魯索經曆的跌宕起伏的航海的夢想。他遇到了很多困難又獲救,在巴西經營着自己的種植園,還有自己的夥伴,還擁有了很多錢,但是他不安分,再次選擇航海,這次船上11個人隻有他生存了下來,最終流落到荒島。 。。

閱讀就是這樣,如果現在讓他去讀繪本,他可能覺得沒有意思,讓他自己單獨讀這本書可能又堅持不下去,我陪伴着在他身邊,幫助他執行下去,而他也從中獲得了一些樂趣,這便是他能堅持下去的動力吧。

能力隻能一點一點擴大,隻要我們遵循匹配規律,不斷在舒适區的邊緣拓展自己,同時願意和時間做朋友,那我們注定可以持續成長,重塑自己。

正如作者說學習并不是一味的努力,成長也不并不是打雞血和拼意志力,我們隻需要站在舒适區的邊緣一點點向外走,同時和時間做朋友,也許不經意間我們就會發生着改變。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