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桃源行

王維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不見人。

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

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

月明松下房栊靜,日出雲中雞犬喧。

驚聞俗客争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

平明闾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間,及至成仙遂不還。

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

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

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拟長遊衍。

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

當時隻記入山深,青溪幾度到雲林。

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桃源行》寫于王維19歲時,那時的他在文壇已嶄露頭角,頗有名氣,似錦前程在向他招手。

但他偏偏崇拜“不為五鬥米折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陶淵明,對于陶公的《桃花源記》更是一往情深。

那座超然物外與世無争的世外仙境,無數次出現在他的夢鄉,令他魂牽夢繞,輾轉反側,隻歎息無法尋得仙源,一窺芳容。

“世上既無從尋覓,何不效仿陶公,用我的生花妙筆建一所世外桃源?”

“陶公的散文已無從超越,那就用我擅長的七言來描摹吧,即便不為世人接受,即便可能落得個東施效颦的名聲,也權當緻敬陶公,緻敬青春。”

名人有名人的難處啊,放下思想包袱後,王維輕身上陣,潑墨揮毫。桃花源記中的場景已爛熟于心,他用自己獨有的“詩中有畫”的筆觸,“輕攏慢撚抹複挑”,說盡夢中無限事。

開篇即是一副絕美的山水畫,“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無需交代寫作背景,直接奔向桃花源主題。詩歌相較于散文,主打的是凝練和含蓄,讓讀者“看花不隻是花,看山不隻是山”,進而結合自己的想象,體會其中的愛恨情仇,因緣際會。

寫到桃花源的美,“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月明松下房栊靜,日出雲中雞犬喧”“平明闾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一遠一近,一靜一動,雲樹花竹,明月青松,掃花乘水,盡顯詩人的寫作特色,有聲有色,動靜交錯,遠近輝映,如電影鏡頭,落英缤紛,甯靜緻遠,切換自如。

最重要的結尾處,更改為詩人自己的想法,漁人回家後無法忘懷那場夢,遂又辭家而返,不為名利而尋,隻為追夢而來。“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這一聲歎息,讓春江桃花水也泛起陣陣漣漪。似乎輕聲回應:

心若在,夢不遠。

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


附:《桃花源記》

東晉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缤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

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

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複得路。

南陽劉子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