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愛

【鄭重聲明: 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男本剛強,為父則柔。

或許你無法理解他的行為,但時光流逝,你終究會體會到那默默付出的偉岸。

      ——題記

這是一個普通但讓人心生感觸的故事。

大約十多年前,Z君到偏遠山村采訪。在九龍江上遊,兩縣交界處。據說那兒的溪水遇到洪澇災害能漫到窗戶以上。

車到了巷子口,村民老何站在車邊,沒帶雨傘,告訴大家車進不去了。他為車子進不去感到抱歉,但又無能為力,隻好焦急地站在雨中。

“一個普通農民、一個貧苦樸實的農民。”這是他留給Z君的第一印象。

下雨的溪邊,突然來的三五人,給甯靜的鄉村增添了幾分滄桑。帶客人到了他家之後,老何又跑了出去。老瓦房、臨時搭的廚房裡,一隻小鍋冷冷依偎着爐子。一台電視、播放着VCD音樂、顯像管明顯老化。不一會,老何回來了,全身淋濕、帶了一條銀七匹狼煙,但所有人都沒讓他拆,畢竟這條煙的分量不知比平常那些中華煙要貴重多少倍。

終于可以坐下來談談了,五口之家,一個勞動力。他的女兒,一個幼兒園小朋友,因為不小心碰到桌角,一隻眼睛看不見了。談話時,他的女兒就坐在他腿上,很好奇的想去看看理賠單。桌上的5000多元人民币,不多但足以減少這個家庭不少的負累。通過鏡頭,Z君發現老何的眼眶已經濕潤。

都說“男兒有淚不輕彈,隻是未到傷心處”,不知十年、二十年後,長大成年的孩子能否體會到此間的“父愛無聲”。

有一陣子,網上盛傳這樣一個故事。

說父親到城裡看兒子,兩人一塊吃飯。

這時,一隻小鳥在窗外的樹枝上叽叽啁啾。父親問兒子:“狗兒,那是什麼?”兒子往窗外一看,說:“那是一隻麻雀。”

“是什麼?”父親耳朵有點背。“是一隻麻雀。”兒子回答是聲音比第一次大了些。他以為父親聽到了。

可父親一會又問:“你說那是什麼?”“那是一隻麻雀!”兒子将“麻雀”兩字吐的很重。

“你說那是什麼?”“我說那是一隻麻雀!麻——雀!聽清了嗎?”兒子已經好不耐煩,放下手裡的酒杯。大聲喊着服務員買單。

父親聽了兒子的話,沒有再問。其實,他早聽清了兒子的回答。父親不說話。站起來,從懷裡掏出老花鏡,戴上。又慢慢掏出個發黃的小本。兒子好奇地看着父親,不知父親在看什麼舊帳。小本不是帳,那上面記着父親幾十年的點點滴滴。父親翻到35年前的那一頁,然後就慢慢地念出聲來。

“今天,是我兒子5歲生日。5歲就會說好多話了!我帶他到院子裡玩兒。我抱着他坐在門前的一棵槐樹下。槐花一串串。一隻小鳥飛過來,落在花枝上叽叽地叫。兒子馬上問我:‘爸爸,那是什麼?’我說是一隻麻雀。過一會,兒子又問:‘爸爸,那是什麼?’我又告訴他,那是一隻麻雀。兒子好像是第一次見到麻雀,兩隻眼睛不停地往樹枝上看,越看越高興,拍着小手又問:‘爸爸,那是什麼?’那是一隻麻雀。也許那隻麻雀叫的太可愛了,兒子一直看個不停,一直問個不停,一共問了25遍。為了滿足他的好奇心,我就回答了他25遍。”

父親念完這頁日記,兒子怔怔地坐在那裡,望着窗外的那隻麻雀,慢慢地,眼淚流了下來,然後走過來,一把摟住了父親。

現代作家朱自清在《背影》裡寫到:“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餘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或許,隻有用心體會,才會懂得珍惜。

“養不教,父之過。”自古以來,中華傳統文化就十分重視父親對子女的言傳身教。

蜀國丞相諸葛亮在教育子女上,強調德、才、學、志,他在《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薄無以明志,非甯靜無以緻遠。”

詩聖杜甫在兒子生日那天,特作《宗武生日》詩:“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熟精《文選》理,休覓彩衣輕。”以詩歌表達為父者的心聲,規範子女的言行。

“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出自民族英雄林則徐。看似任性的一句名言,其實也飽含了父親對子女豐富的情感、期望和鞭策。

不管是有聲的紙筆,還是無聲的言語,父愛的偉大是一樣的。

談起父愛,不禁想起一部影片——《那山那人那狗》。

鄉郵員退休的父親,帶着第一天接班的兒子走那條已走了二十多年的郵路,涉水過山走田埂。父親、兒子和狗相伴走了三天兩夜的山區郵路,二人也從陌生、隔膜走向體貼、理解,兒子終于明白了父親一生的甘苦和一個普通鄉村郵遞員默默無聞的風雨人生。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時常記起Z君的童年往事:“那年,我讀小學一年級,期末考試成績在班級第三名。父親騎車帶我去鎮上,那裡有好吃的包子和好喝的豆漿。還答應我要是考了第一名就去縣城。”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直是父母對子女最好的祝願。不管結果怎樣,那份父愛才是亘久不變。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