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東流去——一部自強不息 砥砺奮進的民族史詩
水,世間至柔之物,善利萬物而不争。水,如若運用不當就會演變為滔天巨浪,給人們帶來滅頂之災。黃河,這條曾經孕育了古老的中原農耕文明的母親河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但是關于黃河人們永遠不會忘記那樣一段特殊的記憶:當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踏進中國領土的時候,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反動派消極抗日,為了阻擊日軍西進,他們做了一個極其錯誤的決策——炸毀黃河花園口的一段,試圖以水代兵将日軍阻擋在河流的另一邊。自此,多少村莊、田地被淹沒,多少百姓流離失所,這裡的人們也有了一個新的稱謂:黃泛區的人。
《黃河東流去》這本書是以黃泛區赤楊崗村七個家庭逃難、求生、重建家園的艱辛曆程講述了那一段難忘的曆史,這是現實版的中國1942,也是一部關于普通百姓家破人亡與生離死别相交織的血淚史,更是一部中華兒女在大災大難中初心不改、艱苦奮鬥、創造奇迹的人生贊歌,正是因為這種堅守、這種奮鬥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了中華民族的精氣神,也讓中華文明綿延不斷、世代相傳。
一段曲折動人的愛情悲歌。最讓人唏噓的是藍五和雪梅那一段無疾而終的愛情。一個是出身悲苦、練就了一身精湛的唢呐技藝的民間藝人,一個是長相俊秀、溫柔多情的地主家童養媳,命運讓他們相遇、相知,他們私奔了,一起憧憬着未來的美好生活,但這一切是封建禮教所不允許的,在權勢的運作下雪梅成為了官員的外室,為了生存她不得已出賣着自己的青春,藍五在經受了牢獄之災之後輾轉來到西安,靠着吹唢呐維持生計。藍五在一次宴會上的表演中又一次見到了雪梅,百感交集、五内雜陳,而藍五的出現再一次喚醒了雪梅沉寂已久的心,也點燃了雪梅重拾這段感情的希望和勇氣。藍五對雪梅誤會頗深,認為她嫌貧愛富所以當初抛棄了自己,況且過慣了優渥生活的雪梅是沒辦法繼續和他享受貧苦的,因此不告而别離開了雪梅,另一邊一心想與藍五再續前緣的雪梅義無反顧走出了那個曾經鎖住她青春的家,無奈天不遂人願,雪梅的丈夫,那個自私、殘暴、虛僞又獨占欲強烈的男人不堪忍受這樣的屈辱,毫不顧念多年的相伴之情,派人将離家出走的雪梅殺害了。當藍五看到雪梅的屍體後懊悔不已,繼而又想到了自己悲慘的身世,于是選擇上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們的愛情就像梁山伯與祝英台一樣凄美,就像開在亂世風塵中一朵潔白無瑕的蓮花,他們的死為這一場人間浩劫增添了一抹理想主義的色彩。
一聲造化弄人、有緣無分的歎息。村莊被河水淹沒以後,在赤陽崗臨時搭建的窩棚裡,春義,這個長相英俊、内向老實的青年在李麥的主持下和鳳英結成夫妻,在逃難的路上兩人相濡以沫、彼此關愛,本以為在災難中結成夫妻的他們必定伉俪情深,不承想同患難容易、同富貴難,當他們逐漸在鹹陽落住了腳并有了自己的店鋪後矛盾也逐漸多了起來,習慣于在土地上勞作、思想觀念陳腐的春義無法融入商品社會的人情關系,他不喜歡與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嫉妒那些和鳳英說說笑笑的男顧客,最終,兩個人分道揚镳,頭腦活泛的鳳英在城市的生活如魚得水,木讷固執的春義回到了家鄉繼續與土地相伴。生活中,總有這樣的夫妻,兩個人可以一起攜手走過那一段最艱難的創業歲月,可是當一切順風順水的時候卻無法平靜友好的相處,也許,富貴的日子和患難的日子一樣都是試金石,人各有志,如果不合适,那就潇灑地放手吧。
一朵朵在災難中拼命生長的小花。并不是所有流落他鄉的人們都像鳳英這樣比較順心的,大多數人都在生死線上掙紮,為了填飽肚子,人們該想的辦法都想了:做苦力、吃樹葉、喝泔水,可是由水災、蝗災、旱災、以及人為的因素導緻的糧食短缺讓逃難的人們無時無刻不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饑餓無處不在,為了填飽肚子,長松的大女兒秀蘭經人販子賣給一個中年男人為妻,二女兒玉蘭賣給一個地主做小之後被殘忍地折磨緻死。海老清的女兒愛愛由于出色的外表和悅耳的嗓音被說書人看中學習說書技藝,學成之後名噪一時,父親死後,作為家裡長女的她為了讓母親和妹妹有一個像樣的住所,不得不向政府官員關相山低頭住進了對方為她準備的鳥籠裡,但她又不甘心成為對方的金絲雀,于是又和那個清秀懦弱的照相館職員來往而導緻懷孕,這個小職員因為關相山的淫威選擇逃跑,而關相山也急于和她撇清所有的關系把她們一家趕出了那所房子,為了活下去,愛愛大着肚子厚着臉皮在說書場上開始了自己的下半生,青春就這樣匆匆地結束了。在那個糧食、房子成為人們最大追求的年代,所謂的愛情不過是一件奢侈品,即使有,也很難圓滿。
一份對土地給予純真眷戀的熱愛。土地,是最寬容的,也是最無情的。它可以贈予我們生存和發展的物質保障,但是,在天災面前,即使再怎麼用心地呵護、打理莊稼,土地也無法給予我們想要的回饋。海老清,他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守護者自己的耕牛,可惜這條耕牛在被國民黨軍官殘忍對待之後成為他們的盤中餐,對于海老請來說,牛是他的命,牛死了,他的半條命也沒了。後來,他在租種地主的土地中感受到了一絲絲慰藉,他像照顧嬰兒一樣用心打理着每一寸土地,豐收的年景他感受到了久違的快樂,即使在蝗災之後他也沒有放棄對土地的最後一絲期盼,他滿懷希冀地撒下荞麥種子,施肥、鋤草、采花,終于盼到了荞麥豐收,主家卻毫不留情地拿走了大部分的糧食,接下來的旱災人們吃口糧食都是奢望,更何談種地,他是那麼愛這些土地,土地卻無情地捉弄了他,在這片他熱愛的土地上他不甘心地閉上了眼睛。那個年代,一個農民最樸實的願望也沒辦法實現,一邊是腐敗官員想盡辦法地貪污赈災糧食的惡劣行徑和視人命為草芥的冷酷,一方面是數以萬計的農民失去土地、食不果腹的悲哀,不禁感恩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偉大的時代,因為這是一個讓每一個普通老百姓安居樂業的時代,這也是一個讓每一個辛勤勞作的農民收獲幸福的時代。
一首樂觀向上、力争上遊的奮鬥之歌。李麥,自小走南闖北和父親要飯、賣鹽,後來在地主家飽受壓迫,父親和丈夫的慘死、多年的生活曆練了她敢于反抗、明理睿智、豪爽大度的品質,她像及時雨一樣為相鄰們排憂解難,當村子被淹沒後她果斷地帶領鄉親們外出逃難,她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把自己唯一的兒子送去參軍,并為自己能為遊擊隊員服務而感到欣慰,對于逃難而遭受淩辱的女孩她給予最大的寬容和理解,在她的引領下,鄉親們紛紛返鄉,大家開始在這一片土地上重建家園、開墾土地,他們熱火朝天地為新生活而打拼着。逃亡的路上,即使再艱難的日子黃泛區的百姓也會堂堂正正的活着,依然保持着勤勞、善良、正直的本性,他們散落在各個角落裡,靠出賣自己的誠實勞動謀生,遇到困境中的老鄉,他們會義無反顧地伸出援手,在她身上彰顯了中華兒女在災難中冷靜、理性、勇敢的品性和衆志成城、共克時艱的信心,這些品性也是讓民族精神和中華文化延續的精神動力。
多難興邦,當滔滔的黃河水一路向東注入大海,它所經過的土地變成了肥沃的沖積平原,人們在這片大地上耕種、收獲,重新過上了豐衣足食、安甯和諧的生活,古老的農耕文明得以延續、中華民族的精神得以傳承。
黃河東流去,大浪淘沙,帶走了一切不合時宜的、落後的、腐朽的事物,留下了一切有益于滋養這片土地的肥料,一個個嶄新的村莊拔地而起,一個個經過風雨洗禮的靈魂傲然屹立于天地之間,看,蒼茫大地、生機盎然、豐收氣象、換了人間。
一部黃泛區人民的逃亡史、奮鬥史,如東流的黃河浩浩蕩蕩、起起伏伏,一個個卑微的生命被時代的洪流所裹挾,但是無論飄向何方,他們心中的根永在,他們對生活的熱情和信念永在。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