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準備的你,聽見她的召喚後隻能幹着急——命運篇(11)

...

圖:網絡


标題黨,别想歪了。

先說題外話。

在這個信息碎片化的時代,群衆的眼睛再亮也亮不到哪去,有可能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見了一片脈絡分明的樹葉,卻看不見那片樹葉背後的泰山。你興高采烈地玩着抖音,看美女跳舞,聽重磅發聲,卻看不見有個大數據在算計你。所以,凡事不要預設立場,不要太過自信,尤其不要非此即彼。

我寫“命運”系列,開篇就留了餘地,說我命既不由我、也不由天,因為人的一生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一如上海的天氣,根據預報,3月2日最高氣溫29度,第二天最高18度,直降11度。為此,我在文章中寫道:上海今天的氣溫,最高29度,轟一聲,從春天直接沖進了夏天。明天最高氣溫18度,直降11度,轟一聲又回到春天。老天也學會了開過山車!

結果氣象部門低估了老天的任性,昨天,3月3日,最高溫度才11度,直降了18度,轟一聲又回到了冬天。上午9時許,忽然發現天黑了,黑得非常古怪,似乎預計2032年與地球相撞的那顆小行星提前降臨。

拗不過老天,今天出門買菜,不得不又穿上了厚厚的羽絨服。

看不懂的事怎麼辦?流行的辦法是讓子彈飛。别急,急也沒用,它飛它的,你看你的。

昨天說川普與澤連斯基吵嘴的事,有朋友說,這下全靠歐洲了。我還是說讓子彈飛,結果很快就出現了反轉。我們的價值觀左右不了川普,也左右不了歐盟,而且價值判斷永遠代替不了事實判斷。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懶得去判斷。在百年不遇的大變局面前,弱國的命運跟個人的命運一樣,難以掌控。

好了,說回題内話:命運。

改革開放後流行一句話:

機遇隻青睐有準備的人。

“她”,就是明眸皓齒的機遇。俗稱時運。

最早發現時運的是晚唐詩人羅隐,十次高考十次失敗,長得極醜的那位。他對自己這輩子徹底絕望後,得到了吳越王錢镠的重用,實現了鹹魚大翻身。為此有感而發,在詩中寫道:“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表達了一種對時運的感慨,強調了時機和命運對人成就事業的重要影響。

對羅隐而言,去見吳越王錢镠,便是他的機遇。得到錢镠的青睐,則是因為他早就準備好了一肚子才華。且看羅隐廣為流傳的《蜂》: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寫這首詩時,羅隐已經55歲,第一次進京考試,當在28年前,如今過了大半輩子,還不知道機遇在哪裡。

然而你不得不承認,羅隐是個有準備的人。

所以,當機遇向你發出召喚時,你說等等我行不,我還沒準備好,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所以,時代的列車就要啟動,你還在家裡打點行李,出門前又内急,進了趟衛生間,對不起,等候下一趟列車,有可能要等到猴年馬月。

不太喜歡羅振宇先生的跨年演講,但是很欣賞他對讀書的認知,并寫下了我的感想:

羅胖對讀書的認知很精彩,他說讀書看上去确實沒用,至少在當下沒用,然而每一本書都是你埋伏在未來的一支伏兵,當你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伏兵四起。當時我就想插嘴,寫作不也是這樣嗎,不動筆不覺得,一旦動筆,從前讀過的書自然而然就冒出來了,你浮想聯翩,你東拉西扯,你縱情揮灑,都離不開從前看上去讀了沒什麼用的書啊。

羅胖甚至很“極端”地認為,行萬裡路不如讀萬卷書。我明白他的意思,不讀書的人,即使是行了萬裡路,去了很多地方,但他眼裡的世界也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支離破碎的。他隻是去了而已。這番話有點黑格爾的味道:你什麼都經曆了,什麼都沒記住。老黑格爾的意思應該是,你不懂,你什麼都不理解,經曆再多都沒用。

有個叫王小圈的作家也是這個觀點,他認為無知是最大的不自由。他還說,你知道的有效信息越多,你的選擇餘地越大;你的知識儲備越廣,你的思想就越自由。知識儲備,是構建精神世界的基石。

當時我就在心裡插嘴道:沒有基石,行萬裡路帶回來的世界,立不住。

在羅胖看來,讀書,交友,接觸新事物,每一個偶然,都可能是一粒種子,說不定在你命運的哪一天發芽,開枝散葉。

不喜歡羅胖的跨年演講,不等于不承認羅振宇先生的學識和認知。而且他非常善于表達,把讀書,交友,接觸新事物和神秘莫測的命運聯系起來了。你埋下一粒又一粒種子,一旦春天(機遇)來臨,總有一粒會發芽,總有一天會開枝散葉。

不喜歡“我命由我不由天”這類不切實際的豪言壯語,并不等于否認主觀努力的重要性。

因為機遇隻青睐有準備的人。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