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寶琛傳】
陳寶琛(chén bǎo chēn)
晚清時期大臣、末代帝師
陳寶琛(1848—1935年),字伯潛,号弢庵、陶庵、滄趣老人、聽水老人,福州閩縣螺洲(今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螺洲鎮)人。晚清大臣、學者,刑部尚書陳若霖曾孫。
同治七年(1868年),考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曆任編修、翰林侍講。直言敢谏,連同張之洞、張佩綸、寶廷成為“樞廷四谏官”,出任江西學政,累遷内閣學士、禮部侍郎。中法戰争後,推舉的唐炯、徐延旭辦事不力,坐罪降職。回鄉賦閑,發展家鄉教育事業。宣統元年(1909年),調入京城,充任禮學館總裁、内閣弼德院顧問大臣、正紅旗漢軍副都統,成為宣統帝溥儀的師傅,監修《德宗實錄》。工書法,學黃庭堅,又擅畫松。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去世,追贈太師,谥号“文忠”。
人物生平:早年時期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陳寶琛出生于福建閩縣螺洲,他的曾祖父陳若霖官至刑部尚書。陳家在唐末從河南固始南遷福建,明洪武年間定居螺江,人稱“螺洲陳”,下傳到陳绛這一代已十九世。陳家在明嘉靖十一年六世祖陳淮第一個成為進士,從此先代常有人由科舉而進入仕途。從陳若霖起,開始顯達,陳寶琛更是位居太傅。陳若霖之後,五代都有人中進士、舉人,綜計明清兩代,陳家中進士二十一名,中舉人一百一十名。
同治七年(1868年),陳寶琛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陳寶琛兄弟六人,他的胞弟陳寶瑨和陳寶璐中進士,陳寶琛的三個胞弟陳寶琦、陳寶瑄、陳寶璜等也皆舉人出身,時稱“六子科甲”,顯耀榕垣。
光緒元年(1875年),陳寶琛被提拔為翰林侍讀,與學士張佩綸、通政使黃體芳、侍郎寶廷等四人好論時政,合稱“清流四谏”。
維護主權
光緒四年(1878年),清廷派完顔崇厚出使俄國。崇厚貪生怕死,擅自簽訂不平等條約。陳寶琛失聲痛哭,指出國家不能失去主權,堅決主張“誅崇厚,毀俄約”。他在此後提出的東三省官員應該滿漢兼用等建議無疑都是很有遠見的。光緒五年(1879年),沙俄侵占新疆伊犁九城,陳寶琛力主收複。
光緒六年(1880年),任武英殿提調官。慈禧身邊的太監與清宮午門護軍争毆,慈禧偏袒肇事的太監,下旨嚴懲守職的護軍,陳寶琛上奏力谏,終于使慈禧收回成命,這件“庚辰午門案”一時轟動朝野。翌年,授翰林院侍講學士,纂修《穆宗本紀》。光緒八年(1882年),任江西學政,重修白鹿洞書院。光緒九年(1883年),因為奉旨校對《穆宗毅皇帝聖訓》而議叙,以示獎勵,被授為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當時,法國侵犯中國屬國越南,陳寶琛與清流派領袖張佩綸力薦唐炯、徐延旭擔任軍職。
光緒十年(1884年),陳寶琛上書光緒帝想要招募兵勇并參考西方的練兵方法訓練,條陳籌饷、選将、練兵、簡器四件大事,主張通過變化練兵的辦法達到強兵的目的,要根據實際情況任用人才,通過籌饷的方式讓練兵的事變得持久長遠。之後光緒帝提拔陳寶琛會辦南洋的事宜。後來因為他推薦的唐炯、徐延旭兵敗受到牽連,吏部商議将他降五級處分。
閑居福州
光緒十一年(1885年),陳寶琛應台灣巡撫劉銘傳之邀赴台。陳寶琛返回福建後,修葺先祖的賜書樓,并且修建滄趣樓。自此,他閉門讀書、賦詩、寫字。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陳寶琛任鳌峰書院山長,以大量培養人才,推廣教育為目标,曾倡導設立東文學堂、師範學堂、政法學堂、商業學堂。主持高等學堂的時候,陳寶琛派遣法、政、商、工、農等科的學生前去日本留學。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陳寶琛任福建鐵路總辦,主持修築漳廈鐵路,陳寶琛又出任福建高等學堂監督,深感學務繁忙、力不從心。于是,他邀集省城士紳座談,倡議成立全閩教育商榷機構,大家一緻贊成。當年十一月,閩省學會(此乃福建教育總會的前身)宣告成立,陳寶琛被公推為會長。學會成立後,由于衆人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八閩大地掀起了興辦小學堂的小高潮。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在陳寶琛的主持下創立全閩師範學堂(今福建師範大學)。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溥儀登基後,陳寶琛首發為“戊戌六君子”昭雪之議,奏請降旨褒揚。他為溥儀皇帝授讀三年,備受恩寵。
末代帝師
宣統元年(1909年),陳寶琛奉召入京,擔任禮學館總纂大臣。宣統三年(1911年),陳寶琛在毓慶宮行走,任宣統帝溥儀的老師,賜紫禁城騎馬。繼任漢軍副都統、弼德院顧問大臣。
民國元年(1912年)2月12日,清帝遜位,後仍追随溥儀。命修《德宗實錄》。民國初年,陳寶琛仍留戀故宮裡的遜清小朝廷,表現出他深受傳統忠君報恩思想的影響。民國二年(1913年),命陳寶琛主修《德宗實錄》。
民國十年(1921年),修成《德宗本紀》,授太傅。民國十二年(1923年),引薦鄭孝胥入宮。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月,溥儀被逐出故宮時,溥儀見到陳寶琛,放聲大哭說:“我無顔見祖宗啊!”陳寶琛忙勸慰道:“皇上切莫悲傷,自古以來哪有不滅亡的朝代呢?而我大清到了今日地步,并非是因為失德而被篡位,皇上也不是亡國之君。皇上年紀尚輕,且博學多識,将來理應成為民國之總統。那時,不是可以告慰列祖列宗了。”
晚年逝世
民國十四年(1925年),溥儀至天津,陳寶琛亦移居天津随侍。民國二十年(1931年)十一月,溥儀被日本侵略者誘至東北充當僞滿傀儡,次年跟蹤而去,竭力主張複辟大清帝國,反對溥儀出任日本操縱的僞滿蒙共和國總統,與溥儀、鄭孝胥意見不一,他勸說:“貿然從事,隻怕去時容易回時難。”盡管被溥儀認為“忠心可嘉,迂腐不堪”,他仍不顧風燭殘年,冒死赴東北勸谏,差點被日本關東軍囚禁,郁郁返回天津。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病逝,享年87歲,歸葬福州。
主要影響:軍事思想
陳寶琛在中法戰争之前,光緒八年(1882年)四月初十日上書的《陳越南兵事折》中,首次公開表述對“越南問題”的看法:越南之于滇粵,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也。”越南一旦淪為法國的殖民地,那麼中國西南邊疆“滇粵水陸處處逼于他族”。他還認為,法國控制了越南以後,緊接着就會與中國“争隙地、責逃人、廓商岸”。且法國“志在蠶食”、“求取無厭”。陳寶琛已預見到了法國遲早要對中國挑起戰事,中法間的戰争必然會爆發。
光緒九年(1883年),陳寶琛再次提醒清政府:主張在越南問題上,必須以強硬的态度堅決抵制法國的擴張野心。正是因為“越南淪”,中國西南邊疆将無安全可言。陳寶琛認為,“與其俟剝膚切近,籌邊防海左绌右支,何如乘黑旗之士氣猶張,阮氏之人心未去,舉義師以平其難,執條約以定其盟”。所謂“舉義師”,很明顯是包含着針鋒相對、寸土必争的主戰觀。針對“和”與“戰”的激烈論争,陳寶琛認為,越南的存亡是決定和戰問題的關鍵,“越南未失,則戰易而和亦易,越南若失,則和難而戰更難”,頗有見地。中法戰争迫在眉睫,陳寶琛認為,法國畏懼久戰,需要靠速決戰求勝,卻無力維持對峙戰的長期消耗。顯然,陳寶琛的分析是比較客觀的。
中法越南交涉時期和中法戰争中,陳寶琛對解決沖突問題的主導思想是主戰,《陳越南兵事折》裡所提出的“謀粵督”、“集水師”、“重陸路”三策,可以說是構成他日後軍事方面整體謀略的基調。
外交思想
中法戰争期間,陳寶琛針對清政府的外交明确提出了“聯與國”主張。他認為:“德、法、仇也,法豈須臾忘德哉?俄有釁,德無援,法始敢稱兵于越耳。法得越且複強,恐亦非德之利也。故中國欲拒法,則必聯德。”于是建議:“應密令使德大臣乘間說諸德之君相,曲與聯絡。一面促造德廠鐵船,多購毛瑟槍炮。時與德之官商往來款洽,以動法疑。德誠忌法而與我交固,足陰為我助,即不能得其要領,但令法軍心存顧忌,亦足分其勢而擾其謀。”
陳寶琛的所謂“聯與國”,指出了兩點:(1)應當充分注意到德國與法國之間的矛盾,如果法國因占據越南強大起來,這是德國所最擔心的,因此德國勢必同中國聯合,暗中援助中國以遏制法國;(2)在外交上廣泛造成中國與德國關系密切的輿論,即使中國與德國實際上未能聯合,也使法國産生很大的疑慮,不能集中精力對付中國。陳寶琛對“中國欲拒法,則必聯德”的分析及其主張,說明他已經注意到在外交中要利用矛盾。
盡管陳寶琛“聯德拒法”的以夷制夷外交手段并未在實際中得以實施,但它畢竟反映出,陳寶琛的這一靈活外交策略,是存在着可行性,以及有其現實意義的。
現代教育
1895年,福州永泰鄉賢力鈞利用開辦銀元局的赢利,創辦了蒼霞精舍。1897年又增加日文科,稱“東文學堂”,聘請陳寶琛任董事兼總理。戊戌變法後,福建各地紛紛提出興辦中、小學堂,可新式教育的教員特别缺乏。當時的閩浙總督同陳寶琛協商,欲将“東文學堂”擴充為官立全閩師範學堂,全力培養新式教育的師資力量,以解燃眉之急。陳寶琛慨然應允,并出任學堂監督(校長)。此學堂也是全國最早創辦的師範學校之一。陳寶琛為學堂親自題寫校訓:“化民成俗其必由學,溫故知新可以為師”。并且,還撰寫了一篇語重心長的《開學告誡文》,頗像以後的《師範生守則》,成為全閩師範學堂培養學生的準繩。全閩師範學堂在1903年至1909年,共培養畢業生700人,其中大部分成了福建中小學教師的骨幹,民國25年7月,合并福州、建瓯等師範學校為福建省立師範學校。民國27年3月,省立師範學校内遷至永安,民國31年改稱為省立永安師範。新中國成立後由人民政府接管。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永安師範學校一度停止招生。1971年11月,福建省革命委員會決定在原永安師範學校的基礎上複辦三明地區師範學校,2004年5月18日,教育部批複福建省人民政府同意三明高等專科學校升格為三明學院。
1905年,陳寶琛又出任福建高等學堂監督,深感學務繁忙、力不從心。于是,他邀集省城士紳座談,倡議成立全閩教育商榷機構,大家一緻贊成。當年11月,閩省學會(此乃福建教育總會的前身)宣告成立,陳寶琛被公推為會長。學會成立後,由于衆人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八閩大地掀起了興辦小學堂的小高潮。至1909年陳寶琛晉京官複原職(再任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時,福州城鄉已興辦公立、私立小學校30餘所,新式教育蔚然成風。其間陳寶琛廢寝忘食、嘔心瀝血,實在功不可沒。
更難能可貴的是,陳寶琛還開明大度地支持夫人王眉壽興辦女子新式教育。1906年,王眉壽創辦“女子師範傳習所”,自任監督;1907年,女子職業學堂問世,王眉壽兼任監督;1909年,兩校合并為“女子師範學堂”,監督一職還是非王眉壽莫屬。可以說,倘若沒有陳寶琛的全力支持,福建新式女子教育的立足與發展是難以想像的。民心自有一杆秤。陳寶琛對于福建現代教育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後人對他有口皆碑也是順理成章。
書法風格
陳寶琛的書法功力深厚堅實,其根基與取向在帖學,主要取法歐陽詢、柳公權,上溯晉韻,推崇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下取宋意,效法黃庭堅,師于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博采衆長,遺貌取神。
陳寶琛傳世書法多數所見為楷書、行書,其他書法罕見。其楷、行書結體瘦硬,上疏下密,法度嚴謹,章法分明,以險化闆,以奇出新,形成了瘦長秀逸、冷峻、遒勁的藝術風格。無論對聯、條幅、中堂,還是扇面、詩箋、信劄,寫得勁挺遒健、骨力沉雄、内蘊深邃、個性畢現,被譽為“伯潛體”,在清末民初的書壇自成一家。
藏書成就
陳寶琛雅好讀書,且庋藏甚富,前後聚書十幾萬卷,與福州藏書家龔易圖并稱“南陳北龔”。其藏書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先人遺下藏書以及其弟陳寶璐藏書。陳家世代藏書,其曾祖父陳若霖,官至刑部尚書,好收藏金石書畫,建有“賜書軒”,藏書達五萬餘卷,藏書處曰“居敬堂”,其中頗有精華。
其二,禦賜圖書及抄錄内府藏書。陳寶琛作為溥儀的老師,受到溥儀的敬重,得到了不少的賞賜,其中就有書籍。此外,陳寶琛還抄錄了許多内府的珍本。
其三,收購其他藏書家的藏書。如長樂謝章铤“賭棋山莊”的藏書。謝章铤乃清末福建有名的藏書家。家中藏書數萬卷,多名家抄校本、稿本。卒後,家人貧不能生活,藏書大多歸程祖福,後來又轉售陳衍,最後多為陳寶琛收購。還有侯官許貞幹“味青齋”的藏書,其中多秘冊,他收藏的舊抄本明張萱撰《西園聞見錄》一書,當屬海内孤本,全帙六十冊,十分珍貴,身後家人不識寶,将此書并全部家藏廉價盡售陳寶琛。
從陳寶琛谪居在家到民國初年,他先後營建了規模宏大的藏書五樓,即陳氏五樓,按建築時間依次為賜書樓、還讀樓、滄趣樓、北望樓、晞樓,共庋藏古籍十餘萬冊。清末陳氏私家藏書之多,甲于全閩。一人連建五座藏書樓,這在中國藏書史上極其罕見。而在其40歲時,陳寶琛又在鼓山靈源洞喝水岩旁邊建造了聽水齋。在20世紀之初,陳寶琛就有感于“善藏書者,不藏于私而藏于公”,遂首開福建私家藏書大量捐獻給圖書館之風氣。
曆史評價
陳三立:沆瀣之契,依慕之私,幸及殘年賞小聚;運會所遭,輔導所系,務摅素抱見孤忠。
莊士敦:他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思維敏捷,舉止端莊有禮,是一位很有魅力的令人喜愛的人。他也是一位著名的詩人,一位造詣極深的學者,其優美的書法令人贊歎。
蔣廷黻:①雖非洋務派但不反對洋務事業,雖主張"中學為體",但并不排斥西學。他不僅主張中西學問相通,新舊文明相益,而且在倡導西學、引進西技方面躬親實踐、殚精竭慮。②法國進攻越南的時候,士大夫階級大半主張以武力援助越南。張佩綸、陳寶琛、張之洞諸人特别激昂。
範啟龍:陳寶琛雖然沒有到戰争前線跟法國侵略者對陣,但他對中法戰争卻十分關心,發表了許多有益的見解,也充任了防法抗法的會辦南洋事宜大臣,頗著辛勞。他與中法戰争的關系不可謂不深。
主要作品
其著述有《滄趣樓詩集》、《滄趣樓文存》、《滄趣樓律賦》、《南遊草》、《陳文忠奏議》等,《滄趣樓聯語》收錄應酬聯作九十副。
後世紀念:故居
陳寶琛故居位于福州市郊螺洲鎮店前村,也稱“陳氏五樓”,占地面積4113平方米。“五樓”依建築時間依次為“賜書樓”、“還讀樓”、“滄趣樓”、“北望樓”和“晞樓”。 “賜書軒”由陳寶琛的曾祖父陳若霖始建,用以收藏皇帝禦賜圖書,後來宣統皇帝又賜了許多書給陳寶琛,“賜書軒”改為“賜書樓”。“還讀樓”收藏了大量民間善本、珍本,是當時福州地區最大的私人圖書館。“滄趣樓”系陳寶琛歸隐螺洲後所建,收藏了大量的古玩、金石、書畫。“陳氏五樓”均為木質小樓,窗花、柱礎等細節無不精細雅緻。
"陳氏五樓"于1983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6月完成修複的滄趣樓、還讀樓、北望樓和晞樓以及鐵石杆、疊廊等,都已煥然一新。
陳氏五樓坐落于福州市倉山區螺洲鎮店前村後門埕8号的陳寶琛故居之内,始建于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至民國初期竣工,是福州現存唯一集北方大宅與南方園林為一體的私宅園林,也是近代福州最大的私人藏書閣。
陳氏五樓建築群自南向北,前後包含三重院落空間徑深,總占地面積4113平方米,主體建築包括賜書樓、還讀樓、滄趣樓、北望樓、晞樓五座樓閣。院落内花園天井甬路相銜,又有魚池假山、亭軒披榭,格調端莊大氣又不失隽秀清幽。五樓的建築風格具有清季民國典型的時代特征,除較晚擴建的北望樓與晞樓是中西合璧風格,其他三樓均為傳統中式建築風格,也從側面反映陳寶琛新舊相宜、東西自同的相對開放的文化觀念。
墓地
陳寶琛墓位于福州市馬尾區君竹村西300米登龍嶺,碑文:“清晉太師太傅陳文忠公墓。陳寶琛墓修于1935年,是他與夫人王壽眉的合葬墓。墓寬13.35米,深27米,三合土夯築。墓碑、祭台、石柱均為漢白石琢磨,均受到損壞。1988年列入馬尾區文物保護單位。
參考資料
[1]
陳寶琛.閩都文化研究會.
[2]
論陳寶琛在中法戰争中的軍事和外交策略.中華文史網.
[3]
福州螺洲古鎮紀念末代帝師陳寶琛誕辰170周年.今日頭條.
[4]
“末代帝師”陳寶琛:冰淵晚節期無忝,桑海餘生會有涯.今日頭條.
[5]
“末代帝師”陳寶琛:冰淵晚節期無忝,桑海餘生會有涯.今日頭條.
- 上一篇 希特勒四柱-美術癡狂!
- 下一篇 盤點五種快速減肥法!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