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性魅力、沒主見、懦弱……” | 為什麼乖孩子都沒有好下場?

01

“乖”孩子沒有性魅力,很難被異性喜歡。


有次,和一個男性朋友聊到小時候看的電影《天鵝湖》,雖然白天鵝更善良更高尚,但他更喜歡那個壞壞的黑天鵝,因為更有魅力。

他說,“要不說那是童話呢!現實生活中誰會喜歡無趣又木讷的白天鵝。”

這讓我想到有段時間被熱烈讨論的一個話題,為什麼人們都更喜歡壞女人和壞男人?

因為“壞”孩子比“乖”孩子更加充滿生命力和活力,所以可以吸引更多人的喜歡。

所以,金庸筆下最招人喜歡的女性角色,往往都是“妖女”。

黃蓉、殷素素、趙敏、任盈盈,除去她們美麗動人外,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們的性格,她們從不避諱自己的欲望,不壓抑自己的情感,拎得清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

她們精神獨立,肆意,敢愛敢恨……簡單來說,就是活得很“爽”。一旦她們出現了,就是世間極具吸引力的存在。

02

武志紅說,無法表達自己的需求、欲望和聲音,人就剩下一個空架子,人的活力也沒有了。

我的朋友玲是父母和旁人眼中的“乖孩子”,長得恬靜漂亮,工作家庭都算不錯,但成年後她的戀愛卻非常不順。她想不通,為什麼在戀愛裡她對對方明明都很好,卻總是避免不了被分手的命運。

因為每次戀愛裡,她總是很“乖”,竭盡全力讨好對方,最終換來的卻都是輕視或抛棄。一個人讨好的樣子,既缺少個性又缺乏魅力。也許對方想要的,是一個真實有活力的女性,而不是壓抑真實自我,隻會讨好他人的女性。

畢竟,一個毫無自我的“乖孩子”,除了順從和乖巧以外,實在是毫無其他閃光點。


03

“乖”孩子沒有攻擊性,總成為被欺負的“軟”蛋。

一個人生命力旺盛的外在表現是:敢于競争、敢于挑戰、敢于成功、敢于突破;而被壓住的生命力的表現是:害怕沖突、自卑軟弱、逃避責任、墨守成規。

之前網上有一個視頻看得人揪心:

南京地鐵上,一中年男子給老人讓座後,開始質問旁邊一位十七歲男孩,為什麼不讓座。

男子叫嚣聲稱:“我比你大。”“讓你跷二郎腿,腳尖還對着我!”接着,朝男孩胸口猛踹。

看到男孩在暴力言行面前,不還口、不還手、不求助,乖乖坐着的樣子,真是讓人又心疼,又氣憤!

他這一腳,引起衆人指責:“他也買票了,他憑什麼一定要讓座?”“讓座是情分,不讓是本分,不要搞道德綁架!”

這位男子見引發了衆怒,便跟被踹男孩道了歉。

有乘客拍下視頻,給男孩并鼓勵他報警,然而男孩最終沒有報警。

很難想象,一個十七八歲正值血性的男生,在面對欺淩時,一句話都沒有,乖乖地坐在椅子上,逆來順受,讓人看了既心疼又恨其不争。

我們常常教育孩子要有禮貌,要謙讓,要乖,最後卻把他教育成一個“不惹麻煩”的人,壓抑他的攻擊性,硬生生拔掉了自我保護的“獠牙”。


04

乖孩子的“逆商”很低,受不了什麼大挫折。


總是以乖孩子的名義去要求孩子,其實是剝奪了孩子犯錯誤、形成是非觀念的機會。

這樣的孩子沒有獨立意識,無法對自己的生活形成決策,也不敢承擔責任,往往也難以擁有強大的心靈,可能一件小事就足以擊潰他們内心的防線。


2019年4月,江蘇警方發出一則讓人痛心的通報:一名9歲的男孩,因為打碎了學校玻璃,害怕被責罰所以在家中跳樓自殺了。


小男孩在跳樓前留下了幾行遺書,短短幾句話,讓人心疼又唏噓。


龍應台說:中國父母育兒存在一大問題,那就是幹預太多、問詢太多、包辦代替太多,而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太少。這樣長大的孩子,即使生理上長成為大人,但他時刻都需要一根可以時刻攙扶依靠的“拐杖”。

孩子失去了自我表達的欲望,順從地按照成人的意願生活,當問題真正來臨時往往會不知所措,缺乏心理承受能力,選擇逃避遮掩,因為害怕失去在大人眼中的好孩子形象,甚至以“自殺”來逃避被責罰。


05

知乎上有個問題是:“乖孩子”是不是一種教育的悲劇?

其中有個高贊回答:

我一直都很乖,不打架,不談情,不晚回家。

我一直都很乖,乖乖學習,乖乖看書。

别人對我的第一印象,便是文靜,淡漠。

乖了那麼多年的我,忽然覺得有些悲哀。

青春這樣有活力的時候,我卻沉穩的可怕。

學校的孩子的共同話題,我從來都插不進去嘴。

别人激情四射的舞動青春,我淡淡的站在台下看。

媽媽說,青春應該是8,9點鐘的太陽,你卻是晚上7,8點鐘的月亮。

我對自己說,我要做一個活潑可愛外向的女孩。可惜在精緻的僞裝也抵不過時間的流水沖洗。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已經褪去了那活潑天真的外殼,露出淡漠的本質。僞裝太累,還是這樣好了。

我融入不了他們的群體,他們讨論的明星我一點也不感興趣,對于愛情我也迷茫。

記得在微博上轉過一句話:如果說出的每一句話,都思前想後;如果走的每一步,都小心翼翼;如果做出的每一個選擇,都怕将來的自己後悔....那麼,要青春做什麼。

呵呵,這樣說來青春對我真沒什麼用。

我想,我的青春便是一列火車,規規矩矩的壓過固定的軌道,而後到達終點站,窗外的風景,再美,與我無關。

……

這是我很乖很乖時寫的,現在看一遍仍能感覺到當時的各種負面情緒。

這段話,不知道寫出了多少“乖小孩”的心聲,他們明明從小就被父母折斷了翅膀,卻還要被要求飛翔。心理學研究表明,很多小時候的乖孩子,長大後更容易出現心理上的問題。

因為在他們的意識形态裡,滿足他人的意願,獲得他人的認可才是最重要的,而往往會忽視自己内心的建設,不能形成自己獨特的想法,長此以往會導緻内心的壓抑。

被壓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更容易遭受到人際關系上的困擾,性格會特别敏感、軟弱,甚至在和他人交往時,從來不敢拒絕。

06

對孩子最有害的三句話:“孩子你真乖”、“孩子你真聽話”、“孩子你真懂事”。


“聽話”一直是中國父母對孩子的最高贊賞,他們總是習慣居高臨下地指着孩子說:

“不聽話就是逆子!

“不聽話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

……

心理學發現,孩子的成長中有一種違抗性突破地需求。在這個時期中,個體一方面希望自主、獨立,另一方面又希望依賴。比如不願别人動他的玩具、打壞東西、在牆上塗鴉、踢球弄髒衣服等等。

但此時如果有人對他們說,“乖孩子要懂得分享”、“怎麼把衣服弄得這麼髒”、“不能亂塗亂畫”……那麼孩子久而久之就會放棄那些小試探,慢慢被規訓成父母想要的模樣。

父母覺得終于收獲了一個“乖”孩子,但其實有些東西正在被隐藏,因為孩子本身弱小,在父母的意願面前,他們為了“保護”自己,不得不用“乖”來取悅父母。

而這些隐藏的、失去的都是生命的力量。

這讓我不禁想到小時候學的課文《孔融讓梨》,出于人性的真實需求,都會想要那個更大的梨吧,但隻有4歲的孔融卻思前想後了那麼久,最後選了一個最小的梨,他是真的不想要那個更大的梨嗎?還是知道選那個小梨可以收到大人的贊賞?

小的時候,奶奶帶我出去玩,路過路邊的糖果攤,奶奶指着問我:“想要吃嗎?”

我搖搖頭說,“不想。”

奶奶滿意了,說:“這孩子最乖,從來不亂要東西。”

但其實從心底來講,小小的我,其實是想吃那些糖果的。但因為奶奶之前告訴過我,愛吃零食的不是乖小孩,所以我下意識選擇了不要。

可我發現,在這樣壓抑真實自我需求長大下的自己,更容易陷入迷茫和焦慮,因為我們會發現除了父母的需求外,自己并不知道真正想做什麼,喜歡什麼。


07

很多家長之所以喜歡“乖”孩子,是因為在養育上可以偷懶、方便。


一些父母工作生活很忙,自身都自顧不暇,根本沒時間去處理孩子的問題,那麼,一個“乖”(不給他找麻煩的)孩子,自然會減輕不少負擔。

還有些父母,則是把孩子當成情緒的發洩桶,在社會中遭受了挫折,就想通過支配孩子來獲得權力感和掌控感,來彌補自身的缺憾。

又或者是父母把自己的焦慮投射到孩子身上,認為孩子如果不夠順從就會在社會上吃虧。

最後往往隻會導緻兩種結果:

一個是積蓄力量。等到壓抑到了極限,無法再壓抑下去,就來個大的爆發和反抗。比如,一些乖孩子會時不時突然生氣,卻又找不到具體原因;

或者表面上和父母沒有沖突和矛盾,但一同父母說話就感到煩躁。這都是他們潛意識裡對父母感到不滿,而無意識表現出來的行為。

另一個則是抑郁,喪失了反抗能力的人,會找不到活着的意義,可能會通過自殘的形式來發洩出來。


可笑的是,“乖”卻變成了很多父母互相炫耀的事情,因為在他們心中,有一個聽話的孩子,自己的生活會過得簡單很多。

紀伯倫說:“你們的孩子并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是對自身渴望的生命的兒女。”

當你把他們對生命的渴望都堵死了時候,他們也就沒有生命力了。


08

我們在這裡說避免培養一個“乖孩子”,并不是說要嬌慣出一個“熊孩子”。

這個社會需要的“乖孩子”,是通過父母的解釋,經過自己的判斷,覺得父母說的對,才執行父母的命令。可惜很多父母以為的“乖孩子”,是我說什麼你就做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他們懶得解釋,沒那個耐心。

比如,孩子在公共場合哭鬧。

A媽媽:你這樣不乖,大家就不喜歡你了。

B媽媽:有人在休息,不能造成噪音 / 有人在打電話,吵鬧會影響别人 / ……

于是,兩個媽媽的孩子都很“乖”,但A媽媽的孩子,更在意别人是不是喜歡自己,漸漸形成了讨好型人格。B媽媽的孩子學會了發自内心的為他人着想。

父母應該為孩子指引一個方向,設置一個規則,規則之内給予充分的自由,讓孩子有機會去鍛煉自己的思維能力,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以及能夠承擔選擇的後果。而不是讓孩子成為你的複制品,讓他離自己的内心越來越遠,逐漸變成了父母意志的産物。

伍绮詩說:“真正的長大,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什麼是真正的自己?

有自己喜歡的工作,有自己喜歡的風景,有自己喜歡的姑娘和男孩,有自己喜歡的憧憬,有自己喜歡的顔色,有自己喜歡的食物。

而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去迎合與讨好。

本文作者:Donna

該文章為重慶麓沁心理原創,未經授權,不可轉載。

麓沁心理:重慶專業的心理機構,陪你撥開心靈迷霧,向内生長。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