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抱抱我》繪本解讀及拓展
分享一本很溫馨很有愛的繪本《媽媽抱抱我》,這是“媽媽、妹妹和我”系列中的一本。這本繪本是從市圖書館借回來看的。最近和女兒一起讀這本繪本,感覺特别溫暖。這本繪本是從前一段從市圖書館借回來給女兒看,我和女兒都特别喜歡。
“媽媽,妹妹和我”系列書
作者
艾瑪·契切斯特·克拉克
英國頂級插畫師,鵝媽媽獎和凱特·格林威提名獎獲得者。曾就讀于切爾西藝術學院,畢業于英國皇家學院,師從昆汀·布萊克。她的第一本書《聽聽這個》于1988年獲得英國鵝媽媽獎“最有前途新人獎”。
1992年曾入圍科特·馬希拉獎,1998年再度入圍。艾瑪編寫了相當多的作品,也畫過很多插畫,脍炙人口的《藍袋鼠》系列作品第一冊《我愛你,藍袋鼠》曾獲得凱特·格林威爾大獎提名。多次與羅爾德·達爾(《查理和巧克力工廠》作者)、瑪格麗特·梅罕(2006年國際安徒生文學獎得主)等著名童書作家合作。其作品充滿童心、簡潔溫情、富有教育意義。
譯者劉勇軍:
資深翻譯學者,閑暇時讀書、譯書,寫作,翻譯的文學及兒童文學作品達80餘冊,主要譯作有:《月亮與六便士》《無上榮耀》《納尼亞傳奇》《手斧男孩》等。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父母與孩子的關系是一種相互依附又需要各種獨立的關系。不管是職場媽媽還是全職媽媽,除了陪伴孩子,每個媽媽都有自己要忙碌的事情,我們不可能每時每刻做到全身心的陪伴,然而在陪伴的過程中,我們能做到放下手機、全身心的陪伴,讓孩子感受到滿滿的愛與安全感。但是我們需要忙碌,不能陪伴孩子的時候,也要明确的跟孩子說明,讓孩子能自主獨立。
離開父母的陪伴,他能自己玩耍、自己做事情。
《媽媽抱抱我》講述的就是類似的事情。裡面的故事情節相信很多媽媽和孩子一起共同做過,溫馨滿滿。那我們一起來看繪本故事内容吧!
一、繪本故事
我喜歡跟媽媽一起玩兒。
相信每個孩子都是這樣的,有木有?
我們一起踢足球。
我們一起種花草。
我們一起畫畫。
我們讀故事。
你跟你的孩子做過這些事嗎?除了這些事,還有什麼事呢?
我還會幫媽媽一起做飯呢!
她說:“寶寶。跟你一塊幹活兒比什麼都開心!”
可是有一天,媽媽說
她又一大堆活兒要幹,于是我說:“我來幫您呀!”
她先是打了好久好久的電話。
她說:“噓,小點聲,布布!我告訴你,我有很多事情要忙呢。”
然後她又開始發電子郵件。
我問媽媽:“您的活兒幹完了嗎?”
可媽媽說:“布布。還沒有呢。
你自己去找點事兒做吧!”
這種情況是不是經常發生呢?這次疫情,剛開始我在家辦公,經常要打電話發郵件,女兒沐沐經常來打擾,要我陪她玩,她自己玩一會兒就過來問:媽媽,你現在可以陪我玩了嗎?剛開始我跟這裡面的布布媽一樣的回應。後面我們就給她規定時間,設置鬧鐘,比如半個小時或者20分鐘等,時間到了我就陪她玩,她就滿心歡喜地等待了。
可是我希望媽媽也能跟我一起玩兒。
“您現在可以來了嗎?”我問,她卻說:“我會來的,布布,我答應過你,可現在還不行。”
“布布,”媽媽說,“你必須自己想想,一個人能做點什麼。”
于是,我努力想啊想啊。。。。。。
首先,我從樓梯的第三個台階上跳了下來。(第四個台階太高了)
接着我一個人踢了一會兒足球。
然後我又跑到外面看能不能找到毛毛蟲。。。。。。
後來我又想了個好主意!
我先得找來一些東西。
首先我找些泥巴。。。。。。
我把一些泥土放進桶裡,不多不少,灑上一點兒水。
然後把泥土和水攪拌混合起來。
我把泥土捏成小團兒,放在托盤上。
然後在上面裝飾點花兒。
接下來,我需要幾把椅子。
就在這時,媽媽叫我了。“我的活兒幹完了!”她說。
可是我的活兒還沒幹完呢,于是我說:“等一下!”
我還需要幾樣東西。。。。。。
于是我找來了杯子,還有墊子,還有“餡餅”。
媽媽說,“你準備好了嗎?”
我說:“還沒呢,媽媽,您得閉上眼睛!”
“閉上眼睛。”我說。
“還沒到嗎?”媽媽問我。
“快了!”我說。
“好啦。現在可以睜開眼睛了!”
我跟媽媽說。
“哇,布布!”媽媽說:“我可以進來嗎?”
“來吃點茶點吧!”我說。
“您要吃點小餅幹嗎?”我問她,
媽媽說:“唔,這是我最喜歡吃的餅幹。”
我說:“跟媽媽一塊兒玩很高興,但這些都是我一個人的主意!”
“你真是個聰明的寶寶。”媽媽說。
二、繪本教育:
讀完這本繪本,我和女兒沐沐都被這裡面的故事情節感染了,内心也被滋養了。小狐狸布布最後親手給媽媽做的“餅幹”,相信我們的内心被溫暖被滋養了,她内心的水桶被加滿了,而布布的水桶也被加滿了。幫助别人快樂,自己也得到快樂!
回想自己陪女兒這一路過程中,女兒内心是愉悅的,我能感受到她内心的富足。繼而她會幫我做一些讓我意外歡喜的事,比如,我在忙碌的時候,她突然拿起桌上切好的水果片給我吃,自己玩磁力片,突然拼出一個類似冰激淩造型的形狀,然後走到我身邊說:“媽媽,這是冰激淩,來,給你吃!”
“媽媽,你看我把玩具收好了,你看,我是不是很厲害?”很炫耀似得跟我說。我能看出她眼睛裡有一種自豪感。
這個繪本故事内容很貼切生活,道理淺顯易懂,故事情節生動有趣細膩。布布從一開始需要媽媽陪伴到最後自主獨立,這是成長的痕迹。
每個孩子都會經過父母的陪伴到分離獨立的過程,而在這過程中給足孩子的安全感與歸屬感,是特别重要的。
林文采博士在《心理營養》書中提到:五大心理營養。即無條件的接納;此時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安全感;肯定、贊美、認同;學習、認知、模範。對于0-3歲的孩子來說,無條件的接納、此時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安全感這三種心理營養是最重要的,所以在日常的陪伴孩子過程中,給足這三種心理營養,讓孩子生命得以最充分的生長于綻放。
林文采博士在《心理營養》中又說到,如果孩子的心理營養充足,那麼生命的五朵金花便會自然得以良好成長。生命的五朵金花即:愛的能力、獨立自主、連接、價值感、安全感。
關于獨立自主,書中提到:
人生而為自己負責,
沒有人不渴望做自己。
當人覺得無奈、不能自主,
他會覺得好像沒活着。
所有小孩都想負責,
卻被教成不負責。
所以,在日常養育孩子過程,我們要給足孩子的心理營養,想讓孩子獨立自主,那麼作為父母首先要給給予孩子安全感:孩子相信自己。在日常瑣碎的生活中,培養孩子安全感最重要的一點是:讓孩子在生活中,多為自己做主、做事情。比如他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自己收拾書包......任何孩子都可以自己做選擇,孩子可以做的,都讓她充分動手嘗試,每一個環節、每一次過程都能為他增加一分安全感。
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我們就可以放手讓孩子為自己做事情,不要催促孩子,不要計較結果如何,讓他失敗、學習、累積經驗、獲得自信。如果反過來,父母非常保護孩子,為他做這做那,孩子就容易沒有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越足,他越可以接受媽媽走開一下。在媽媽能做到的情況下,盡量滿足孩子抱一抱、黏一黏的需求,可以增加孩子的安全感。每天下班回家我都會抱抱女兒,睡前也會跟她摟摟抱抱,昨天晚上睡前我陪她閱讀完後,她就躺在床上準備睡覺了。我就假裝很失落地說:你還沒抱抱親親媽媽呢?然後她就爬起來跟我抱住我說:媽媽,抱抱你,我要親親媽媽。
我說:對啊,趁現在你還願意讓媽媽抱抱,媽媽要多抱抱你,你長大之後可能就不會抱我了,你有自己的生活和朋友。
也許是給她足夠的愛,很多人說1歲多時候孩子會有分離焦慮期,我們家沐沐好像沒有段分離焦慮期。
所以,趁着還能抱抱親親孩子,孩子也願意你的親親抱抱,就多抱抱他吧!
對于時間有限的媽媽來說,高質量的陪伴非常必須的。所以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我們要做到放下手機、放下工作,觀察孩子、用心交流,甚至有時候不說話什麼事也沒做,主要靜靜地坐在孩子旁邊,觀察他,孩子也能感受到你的愛,你給她足夠的安全感。每天下班後,我會陪孩子玩遊戲,除了睡前閱讀,一般我會每天抽30分鐘給她親子遊戲,大家可以看我的朋友圈關于親子時光的記錄。
其實陪伴不一定是要多長,但是我們要保證陪她時候能做到高質量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從你的神情、眼神中都能感受到你是否真心在陪伴他。
我們常喜歡為孩子做我們“認為”最好的事情,而實際上,一個穩定平和的媽媽隻要做到陪在孩子身邊,觀察孩子需要什麼,然後滿足他,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來源。
當孩子滿3歲(也就是進入4歲),從兒童心理學發展的角度來說,這時孩子開始進入一個新階段,在這之前,孩子更多的把他和媽媽看成一體,他通過密集的聯結從媽媽那裡吸收安全感。而這之後,自主、獨立才變成他最重要的任務,他開始真正脫離媽媽,嘗試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所以當孩子提出黏人的要求時,媽媽滿足他就好了,等他覺得安全了,内心裡會自然地生出一股力量,推動他去分離、獨立。
希望我們的孩子都能從父母身上得到足夠的安全感,然後勇敢地走向自主獨立。
三、繪本拓展
1、和孩子一起做饅頭、蛋糕,讓孩子體驗到如何做饅頭、蛋糕。然後嘗試讓孩子自己獨立完成某個步驟,比如打雞蛋、打蛋清、揉面等等,如果孩子太小或者擔心孩子浪費食材,可以讓孩子用黏土或者泥土代替。相信每個孩子都會願意嘗試的
2、讓孩子自己去樓下買牛奶,繪本《第一次上街買東西》,就是關于一個小女孩獨自上街買東西的故事。可以陪孩子一起看看。
3、讓孩子獨立完成某個遊戲,比如拼圖、樂高、擦桌子等,在這過程中,孩子可能碰到困難會洩氣,那麼要積極給予鼓勵,孩子完成後也要不忘給予肯定。
嗨,我是丹子,一個3周歲女兒的媽媽!
喜歡瑜伽、喜歡閱讀,喜歡記錄,
是親子閱讀踐行者、推廣者,正面管教踐行者,瑜伽愛好者且踐行者,
堅持科學育兒理念學習和自我成長學習,歡迎掃碼關注。
- 上一篇 請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
- 下一篇 作為一個家長,應該比孩子理智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