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Eleven經營秘籍》
【基本介紹】
《7-Eleven經營秘籍》,作者【日】鈴木敏文,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10月出版,7.9千字。
鈴木敏文(1932-),世界級企業家,日本7-ELEVEN 創辦人,被日本媒體稱為繼松下幸之助之後的“日本新經營之神”。中央大學經濟學系畢業後,他進入東京出版販賣,7年後跳槽到伊藤洋華堂。1973年他成立了日本第一家正式的連鎖便利店——7-ELEVEN,1991年日本 7-ELEVEN 收購了原母公司--美國南方公司的70%的股權,2001年建立7-ELEVEN 自有銀行IY BANK,2005年日本7-11成立了7&I控股公司,全資收購了伊藤洋華堂和美國南方公司,IY BANK也正式更名為“Seven Bank”,7-ELEVEN 成了日本品牌,鈴木敏文被譽為“特許經營之王”。2016年鈴木敏文退休,結束了他長達60年的工作生涯、40年的零售生涯。其著作有《突破成長的煩惱》(2010年)、《零售的哲學》(2014年)、《7-Eleven經營秘籍》《2018年》。
《7-Eleven經營秘籍》詳細介紹了鈴木敏文創建和經營7-Eleven便利店的經驗和策略。書中不僅分享了鈴木敏文在零售業的管理智慧,還提示了7-Eleven成功的關鍵因素,如顧客心理的把握、銷售策略的創新以及組織和人的管理。此書共有六章,分别是:
第一章 努力并順其自然堅持下去
第二章 培養跳躍式思維,創造 從“無”到“有”
第三章 與其尋找做不到的理由,不如思考一下實現的方法
第四章 “工作的分母”不是商家,而是顧客
第五章 将顧客的需求作為判斷标準,就可以毫不猶豫地做出決定
第六章 看穿事物的本質,順利推進工作
【閱讀感受】
1.
喜歡此書前言的标題,“通往未來,沒有現成的路可走”。
是的,通往未來,沒有現成的路可走!前方,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前方的路需要自己去探索。
作者說,對于未曾有人踏足的未來,需要具備想象的能力;我們要把未來作為思考的起點。
而我在閱讀時的感受是:我們不僅要有以未來作為思考起點的智慧,要能在未來發生前推演出未來圖景,想象出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而且要有敢于探索和嘗試的勇氣,不能将自己未來的道路鋪設在過去已走過的道路延長線上,正所謂,“前途未蔔,鳥兒卻奮力往前飛”。
2.
作者工作生涯長達60年之久,在前言中他詳細地說明了自己能持續工作60年的原因。不是堅持,也不是熱愛,他所說原因很出人意料:
(1)重要的是具備創造從“無”到“有”的想象力。對于未曾有人踏足的未來,需要具備“想象的能力”,這種能力代表的是從眼前未曾出現的狀态之中想象出新事物的能力,即創造從“無”到“有”的想象力。
擺脫傳統思維模式,将思維跳躍到未來。這種思維是将未來作為思考的起點,也可以将這種想法稱為“跳躍的想象”。作為企業負責人的時候,作者會向手下的員工提出“假設”,要求其嘗試挑戰假設。所謂的假設,正是在人們跳躍的想象之中産生的。
無論是在7-Eleven銷售飯團和便當的嘗試,還是對于流通行業來說創造性地設立Seven Bank的努力,抑或是以追求高品質為目标,并颠覆了銷售商自有品牌(PB)産品常識的Seven Premium(柒優品)系列産品的研發,都體現了同樣的思維方式。
(2)将“公司”和“工作”分開考慮。作者認為,公司與工作不同。正因為他舍棄了“緊随公司”這種思維,所以在推進項目發展過程中即便遇到了阻力,也會以未來作為起點,産生跳躍的想象。如果内心充滿着緊随公司思維的想法,那麼就不可能想象到新的事物。
他還說,如果在他的内心深處将公司和工作視為一體,按照公司經營的節奏處理工作的話,想必公司的經營就變得程式化,他也不能如此長時間地穩坐公司負責人的位置。
(3)以客戶作為判斷标準,這個标準未曾有過動搖。作者說工作中需要他做出判斷的時候,他删除了“差不多”“大概”這種帶有妥協性的态度,取而代之的是“是”和“否”,或者“好”與“壞”這種态度明确的标準。因為購買産品的顧客的判斷标準隻有“買”和“不買”。
最後,作者做了歸納。“無論是以未來為起點,基于跳躍的想象建立假設,從而創造出嶄新事物的想象力,還是毫不猶豫做出判斷時所需的判斷标準的獲取方法,如果用一句話概括的話,就是不依賴任何外部事物獨立思考的能力”。
3.
作者倡導順其自然向前推進的生存哲學。他說,“如果世上既存在嚴格按照計劃向前推進的生存之道,也存在認真且努力順其自然向前推進的生存之道的話,那麼我明顯屬于後者。”
雖然他說是順其自然,但我理解他的落腳點還是向前推進。因為他說,“對于偶遇之事,我也不會回避,而是認真對待,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一點點構築了我自己的人生。......初看上去是一種順其自然的狀态,但重要的是,在此過程之中,這些偶遇之事是否最終層層疊加起來了。......不同于沒有任何的積累,隻是一種敷衍了事且毫無責任感的順其自然,如果能夠将自己走過的每一步逐漸積累起來,最後也可以到達某處。我的人生就是這種情景的不斷再現。”
這也讓我越發堅定了自己的信條,“人生的每一步都算數”。無論是走,是停;也無論走的是直線,還是彎路,人生的每一步都算數。
4.
閱讀此書,我感觸最深的還是作者對顧客的态度。
作者說,不是“為了顧客”,而是“站在顧客的立場上”。“為了顧客”,可以表述為“我/我們為了讓顧客滿意”。這句話的主語,是“我 /我們”。而作者提醒,人對于涉及自己的事情,往往是控制欲很強的,也很容易固守在自己的邊界内,很難退一步思考。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考慮問題,别人不會感到舒服。
真正站在顧客的立場上思考,會是什麼樣的呢?作者舉了一個例子。傳統的觀點傾向于認為飲料、茶水等軟飲料冷藏後銷售是為顧客着想的一種體現,對男性顧客來說是這樣的。但是,女性顧客如果喝了冷飲身體就會發冷,或者将沒有喝光的冷飲的瓶子放到挎包裡的時候,瓶子的外表就會形成一層水珠,弄濕挎包,這會引起女性顧客的不滿。
之所以我對“不是為了顧客,而是站在顧客的立場上”這句話很有感觸,是因為我看到,很多時候,“為了顧客”其實是商家的一種變相強加。雖然嘴上說着“為了顧客”,實際卻站在商家的立場上思考問題。我們甚至會指責顧客,“我們如此努力,但是顧客不理解”。這就是一種将努力強加給顧客的表現。“為了顧客,自己如此努力,但是依然賣不出去,原因是什麼?”如果對此感到困惑,那麼應當注意賣不出去的真正理由在于“為了顧客”這種思考方式本身。
從顧客的角度來說,并不會因為生産企業“用心做了”或者“盡了最大努力”就會購買其産品。所以作者說,“用心去做”和“做正确的事情”這兩件事所包含的意義完全不同,“我不是将公司的利益作為判斷的标準,而是将顧客需求作為判斷的标準”。
隻有“站在顧客的立場上”,才能真正讓顧客成為主角、成為中心,才能帶來生産和服務的颠覆,最終形成他人難以取代的競争力。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