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陵

   

“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                          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杜陵絕句》  唐 .  李白

      黃龍元年(公元前49年),漢宣帝劉詢病逝于未央宮,葬于杜陵。“(宣)帝在民間時,好遊戶、杜,故葬此。”因秦武公時在此設杜縣,故稱杜陵。陵區東西長3公裡,南北長4公裡,總面積近20平方公裡。

    漢武帝晚年發生的“巫蠱之禍”中被殺者不計其數,出生不久尚在襁褓的太子劉據之孫劉病已逃過一劫,被收押在長安城中的監獄。廷尉監丙吉令女徒二人輪流乳養。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大赦天下,5歲的劉病已得以出獄,住到了曾外祖母府中。不久,漢武帝恢複了他的皇室宗族身份,命掖庭令張賀照顧他。張賀原來是太子劉據的門客,因懷念舊恩,不但供劉病已讀書,還給他娶妻生子。少年劉病已聰慧好學,喜歡遊曆四方,深知民間百姓疾苦。 

    漢昭帝去世後無子嗣,霍光等商議迎立昌邑王劉賀為帝。沒想到劉賀荒淫無道,在位僅27天就被廢黜貶為海昏侯。霍光等大臣隻能重選新君,光祿大夫丙吉推薦了劉病已。公元前74年,劉病已登基為帝,史稱漢宣帝,他是中國曆史上唯一坐過監獄的皇帝。漢宣帝即位後,勵精圖治,任賢用能,賢相輩出,輕徭薄賦,平獄緩刑,廣開言路,發展農業生産,使吏稱其職,民安其業。西漢共有12位皇帝,僅有漢高帝劉邦、漢文帝劉恒、漢武帝劉徹、漢宣帝劉詢4位在逝後獲得追封廟号。漢宣帝劉詢是西漢王朝名副其實的中興之君。

   漢宣帝先後立許平君、霍成君、王氏為皇後。許平君是漢宣帝的患難夫妻,其父許廣漢,昌邑(今山東巨野東南)人,侍從漢武帝甘泉宮,因誤取他人馬鞍,被處以“從行而盜”罪,本當處死,免為腐刑。後來與劉詢同居掖庭令官舍,相友善。經掖庭令張賀從中作媒,許廣漢将女兒平君嫁給劉詢,生子劉奭,即後來的漢元帝。劉詢被擁立為皇帝,許平君也被封為皇後。不久,時執國柄的大司馬大将軍霍光卻以許皇後父“刑人不宜君國”為由,上書宣帝,欲降許皇後,宣帝無奈,封許後為昌成君。霍光夫人驕橫不法,任意妄為,竟用陰謀詭計,勾結女禦醫淳于衍,用毒藥将許皇後害死。其子劉奭即位後(漢元帝),追封其母為皇太後。《雍錄》載:“許後葬杜陵南園。”唐人顔師古認為,南園即“小陵”,距杜陵十八裡,史書中亦稱“少陵”。古代“少”、“小”通假,所以許皇後陵亦稱“少陵”。

  許皇後被廢,漢宣帝立霍光幼女霍成君為皇後。漢宣帝系漢昭帝的堂孫,而昭帝的上官皇後是霍光的外孫女。徜若論輩分,上官皇後是漢宣帝的叔祖母,而霍成君又是上官皇後的姨母,漢宣帝以叔祖母的姨母為妻。霍光死後,殺許皇後事敗露,家族被夷,霍皇後受株連被廢,居上林苑昭台宮,12年後徙雲林宮,遂自殺,葬于藍田縣西南的昆吾亭附近。

      霍皇後被廢,漢宣帝立王婕妤為皇後。王皇後祖籍沛縣,其祖先與漢高祖劉邦既是同鄉,又同時在沛縣起兵反秦,因立戰功,賜爵關内侯,從沛縣徙居長陵,傳爵位至皇後父王奉光。王奉光少時,好鬥雞,曾與好鬥雞、走狗的劉詢相識。劉詢即位,召王奉光之女入宮,封為婕妤,又為皇後。漢元帝登基,封為皇太後。漢成帝時封為太皇太後,号邛成太後,活了七十多歲,是西漢後期皇後群中的壽星之一,至漢成帝永始元年(公元前16)去世,合葬杜陵。

   杜陵的禮制建築是寝園。寝園裡有寝殿和便殿兩組建築。寝殿是帝王陵墓的正殿,是陵園的主體建築,位于寝園西部,主要放置墓主生前衣物或仿制品。便殿在寝殿東,是帝王祭祀墓主時休息的别殿“便殿者,寝側之别殿耳。”杜陵的别殿是一組多功能的建築群,有殿堂、院落和成套的房間組成。殿内有周密的地下排水設施。寝園南部有大面積的房屋建築,應為守殿人員的住所。

   皇後陵也有寝園和便殿。寝園位于陵園西南,形制與宣帝陵相近,隻是規模較小。寝園中的主體建築是寝殿,寝殿在寝園西部。便殿在寝殿東,由殿堂、院落和成組小屋組成。考古工作者在這裡發現了礎石、鋪地方磚、卵石散水、幾何紋空心磚砌踏步等。除此之外,還有“杜陵東園銅壺”、“杜陵東園銅鐘”,均有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刻銘,這些都是王皇後陵園遺物。

  從漢宣帝陵、王皇後陵的禮制建築可以看出,杜陵的禮制建築較為完善,具有代表性,在漢代諸陵中十分典型,較為系統,是其它各陵難以企及的,證實漢代禮制到了漢宣帝時已日益完善。

   丙吉,字少卿,魯(今山東曲阜)人,善于律令,曾為魯獄史、廷尉右監。後坐法失官,為州從事。武帝末,巫蠱事起,丙吉以廷尉監被诏,治巫蠱之獄。此時,皇曾孫劉病已僅出生數月尚在襁褓中,亦受株連。丙吉心知太子、曾孫無辜,多方救護,且以私财撫養劉病已。昭帝時,丙吉受霍光重用,先後任大将軍長史、光祿大夫給事中。昭帝死後,昌邑王被廢,他首先建言霍光、迎立皇曾孫劉病已為帝。宣帝即位,賜丙吉關内侯。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為太子太傅、禦史大夫。不久又封博陽侯,封邑1300百戶,诏為丞相。丙吉為人寬厚,好禮讓,為時人稱道。史家稱其為中興大業的鼎柱之臣。五鳳三年(公元前55年)丙吉去世,漢宣帝谥“定侯”,陪葬杜陵。《鹹甯縣志》載“丙吉墓在大兆社新莊北二裡。”

   在建杜陵時,于其西北2.5公裡處也修築了杜陵邑,是西漢諸陵中距長安最近的一座陵邑,并更名杜縣為杜陵。遷徙丞相、将軍、列侯、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和家産百萬以上的富商大賈到杜陵安家落戶。如大司馬張安世、霍禹、丞相韋賢、韋玄成父子、蔡義、朱博、王商,禦史大夫杜周、杜延年,丙吉,宣帝時主持石渠閣會議、後來成為元帝之師的名儒蕭望子,後将軍趙充國、執金吾蕭育、右将軍馮奉世、史丹,大鴻胪馮野王、太司農蕭鹹、太守韓延壽、蕭由以及出使匈奴、不辱使命的蘇武等達官顯貴都家居杜陵,死後多陪葬于此。

  據《漢舊儀》載,武、昭、宣三陵,居民人口皆3萬戶。若以每戶5口計,杜陵邑人口約在15萬以上,是長安城行政區和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長安城中鱗次栉比的豪華宮殿與南部莊嚴雄偉的陵寝園邑建築連成一體,遙相呼應,形成“宮殿寝廟,山陵相望”的壯麗景色。班固《西都賦》雲:“若乃觀其四郊,浮遊近縣,則南望杜、霸,北眺五陵,名都對郭,邑居相承,英俊之域。”據說,當時南郊的杜、霸兩陵與北郊的五陵以及都城間有辇道、舟橋相連,交通十分便。西漢末、東漢初,這裡依然繁華。

...

...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