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孩子優秀,父母從自身做起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

“每一瞬間,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檢驗自己的人格。

我們當父母的對了,孩子自然就對了。”

教育的關鍵在于父母,隻有你自己做好了、做對了,孩子自然就會模仿。

下面這2個方面,你管好自己,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1. 管好自己的脾氣。

對孩子發火,破壞孩子的靈性。

你用脾氣管教孩子,你的火氣就會傳遞到孩子的頭上,日複一日孩子的頭上就加了一個緊箍咒,破壞孩子的靈性。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東西永遠是虧本的,那就是發脾氣。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喜歡發脾氣,對孩子大吼大叫,然而,這其實是最無效的一種教育方式。

一分脾氣,七分傷害。父母的壞脾氣,真的會傳遞給孩子。

父母脾氣越大,孩子越頑劣,長大後更難管教。

蒙台梭利博士說:“每一種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什麼樣的娃。與其沖着孩子發脾氣,不如傳遞一些正能量。

父母管好自己的脾氣,遇事有定力、會變通,孩子自然也會學到你處事的智慧。

2. 管好自己的言行。

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模仿的“标杆”。

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就要首先做到那樣的人。

孩子擁有一種我們成人無法看到的能力,那便是吸收性心智。

蒙台梭利博士在其原著《吸收性心靈》書中提到,這種心智接納一切,不評斷,不拒絕,不回應。

它吸收一切,并在即将成形的人心中内化為自身的一部分。

吸收性心智最強的關鍵期,恰恰在于人類剛出生的前三年,即0-3歲無意識吸收階段。

在這個階段,孩子接觸到的任何事物、語言,都将在他的大腦中留下印記。

孩子3歲以後,就進入到有意識吸收階段。

這個階段的孩子有了自己的看法,明白事情的原因,以及一些簡單地推理及因果關系。

他們喜歡通過感官的感受來認識周圍的世界,變成了一個感性的探索者。

孩子都是天生的模仿者,每個孩子的模樣,都是原生家庭的教養。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投射在孩子身上,進而對孩子的人生産生影響。

教育來自生活的點點滴滴,家庭是教育的主戰場。

正如教育家盧梭所說:

“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别人說話以前,他就已經受到教育了。”

無數事例告訴我們,父母什麼樣子,孩子就什麼樣子。

優秀孩子的背後站着同樣優秀的家長,而熊孩子的背後往往站着不合格的家長。

隻有我們自己先成為更優秀的自己,才能引導孩子成為更優秀的人。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