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王祠記遊
原創作品,文責自負。
以往福州向外介紹古厝時常以戚公祠(戚繼光祠)、馬尾昭忠祠、林文忠公祠(林則徐紀念館)為重點,近年來,漸漸重視介紹閩王祠了。熟悉曆史的人會知道,閩王王審知對建設福州在曆史上所起的作用,是後世沒有任何人可以比拟的。大約以前是出于政治上宣傳的考慮,必竟他是割據一方的諸候,且年代久遠,距今有千餘年了,不及明清人物給人感覺來得真實。
上午乘19路公交,在省立醫院下車,前行數步右轉,導航語音提示從大鬥彩巷直行二百多米,右轉馬路對面即是閩王祠。大鬥彩巷裡沿巷路一側全是小吃店,福州周邊有名小吃應有盡有。我選了一家平潭小吃店吃早飯,叫了一份皮蛋瘦肉粥,平潭特色應該是海鮮粥,隻是我忽然想吃皮蛋瘦肉粥,也說不上是什麼原因。粥是現煮的,數分種後端上桌,一大海碗,青菜、皮蛋、肉絲數量頗多。福州的大米挺好吃,絲毫不輸于五常大米,煮飯熬粥,令人胃口大開。
吃完粥,步行百多步,出了巷口,右側斜對面,榕樹垂蔭下,一紅牆青瓦、三門古牌樓傲然而立,定是閩王祠無疑了。
過了馬路,走近細看,中門前有一對抱鼓石,旁有石獅,造型古拙,門上嵌豎碑“奉旨祀典”,其下豎碑為“忠懿閩王祠”,左右邊門為“崇德”、“報國”。開館時間上午九點,和昨天遊華林寺一樣,早到了一刻鐘,正好可以仔細打量牌樓細節。那牌樓牆檐繪有寬幅彩畫博古花邊,典雅大氣,足可一觀。邊門前面立有石碑,是省政府上世紀六十年代所設,從其碑背後刻文可知閩王祠的曆史,原為王審知第宅,後晉開運三年(946年)改為廟祀,内存唐碑一、宋碑二、明碑一,尤以唐碑最為重要,對研究五代史和書法藝術有重要參考價值。
正審視中,吱呀一聲,中門開了,入内即見一亭翼然,亭中立有一塊巨大石碑,看邊上介紹,是唐碑,全名為“恩賜瑯琊郡王德政碑”,高5米,寬1點8米,碑材是整塊的黑頁岩,篆額左右刻有栩栩如生的飛龍,碑沿有精美的花飾,碑座高0點8米,成橢圓形覆蓮狀,邊壁環镌朵朵吉雲,被清代著名學者郭柏蒼稱為“天下四大碑之一”。
在亭子一側牆上,嵌有宋碑“宅土勝地”,是宋代以來,立春前一日,福州民間有向閩王廟乞土制春牛的習俗。有關春牛習俗,宋人詩文多有叙述。
在另一側牆前,豎有明碑一塊,立于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為“重修忠懿王祠碑記”,碑文記載了王審知的功績及重修緣由和經過。
大殿院牆上題有“紹越開疆”四字,前置有戟座,是唐朝皇帝對有功臣子一種恩寵的表達方式,前後賜兩次,12座,現存7座。
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穿鬥式構架,歇山頂鵲尾式,祠廳額匾“功垂閩峤”,中供閩王塑像,莊嚴肅穆,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民間藝人陳思善所塑。
大殿背後為叙述閩王生平及功績展覽廳,圖文并茂,并有大量出土文物,可供遊人參觀學習。其背後院牆嵌有宋碑,立于宋開寶九年(976年),全名為“重修忠懿王廟碑銘”,下有石龜馱着,民國年間傾倒,斷為數段,後移嵌于今址。
在參觀完步出大殿時,偶然瞧見陽光照射下,前院牆壁上光影班駁,那平日裡玉脂白此刻居然有了變化,暗影處為灰白,光明處自然是把玉脂白發揮到極緻了。院牆外榕樹枝葉因秋風吹拂,光影流轉,明滅幻變。随即牆上的光影也迷離起來,如水墨暈化,雅韻潛生。忽然間,明白了古人為何用光陰來稱呼時間,絲毫沒有現代鐘表精确到分秒給人的壓迫感,最多有一抹淡愁,那也是華發早生的感喟罷了。
- 上一篇 2024-12-25 無需太用力
- 下一篇 小狗會勸架?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