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瞬間的覺悟
有時候,人的覺悟可能就在某一個瞬間,突然間對過往的某些事情走出偏見,有了更完整的認知。
這個瞬間,或許是在看一本書的時候,或許在出行中的某個體驗中,也或許是生活中突發了一件事情時。
人的成長,需要從各種經驗中曆練,艱苦或困境尤其能磨練一個人的心性。生活中,美好的東西可以讓人有溫暖的力量,而艱難的經曆會讓人有突破的力量。
有些成長則是來自生命中親近的人,尤其是看到親人在走向年邁,父母親頭上的青絲逐漸變白發,或親人發生一些事情,會讓一個人意識到成長的必要性。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總能在父母親的庇佑下生活時,會覺得很多的順遂是理所應當的,但是那時自己與生活中間好像隔了一層,是父母家人的保護,對有父母家人在身邊的時光珍惜感恩的同時,也要看到隻有當自己真的想站起來的時候,才會感覺到碰觸到了真實的生活。
今日學習感觸比較深的有兩點:
一是:台州書生中學校長魏書生曾說過的幾段話:
“很多孩子變壞,毛病都出在自己能幹的不幹,一味地索取,一味地讓父母幹,他以為那是他的本事,實際上他已經非常可憐可悲了,我覺得人在成長道路上不吃夠一定苦的話,他人格的成長絕對是不健全的。那麼吃該吃的苦是人生一大樂事,要向苦中求樂。
“每個人都應該立足于先把小事做好,把普通工作做好,熱愛普通工作,熱愛做小事,一旦有了這個心态那麼累積起來,大事也能做得成,有時候我們宣傳一件事,非得說這一件事做完以後,它就有多大多大的功效,無限地擴大,一旦擴大而不成的時候,于是這個事又被否定了,實際每件事都有每件事的作用,踏踏實實把它做好,既不放大他也不縮小他,這樣才是正常的一種做事的狀态。”
魏校長的話,不僅教育學生,對成年人也有啟發,看到了有些問題的根源所在,所以人不論長到多大,在智慧的心靈工作者面前,都是學生,聆聽教誨,發現問題,及時調整。
二是聽傅佩榮學者提到了學中國的兩套思想和文化——儒家和道家
“用儒家來與人處世,内心感受—真誠,對方期許—溝通,社會規範—遵守。學道家之後,我懂得怎麼自處,我跟自己相處就是道家,不管做任何事情,四個字——轉頭就忘,我們在社會上生活得有多少壓力,别人說你好,說你不好,轉頭就忘,根本不用放在心上。”
“正如莊子說的: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天下人都稱贊你不會使你更振奮,天下人都批評你,不會使你更沮喪。天下人哦,不過這點一般人根本做不到。”
雖然做起來很難,但是若每天進步一點點,至少也是在往它靠近,未必是為了做聖人,更主要的是自己心裡得自在。
一個人如果對外界很多投射來的東西都緊抓不放,把他人的各種話語都放進心裡,那麼這顆心就好像成為了四面八方的奴隸,沒有了自己發揮的空間。
所以,不如讓生活中的事情,像河流般正常流淌過去,留出自在的空間。
當人的心裡有了空間,可能會在另一件事情和時間上,回憶起曾經的某些事情猛然想明白了,不禁熱淚盈眶,意識在人事物的背後,都有着不同的方式表達着愛,即使或許在秩序上不對,也看到人性向愛與向善的本心。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