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的朋友,是最大的資産
年輕時結交的朋友,是我們最大的資産
不堅持己見,或許是我個性上的一大特色。這當然不是說我這人很随便,而是在交友方面,我幾乎來者不拒。
與其拼命挑剔對方的缺點,不如多注意他的優點。這使得我很容易和别人成為朋友。
互相契合的人自然可以長期往來。但由于我很重視個人生活,也考慮到對方的隐私,所以不會成天和别人黏在一起。
沒辦法,年紀大了,在某種程度上省略了“社交禮數”,好像也不是太罪過的事。
例如,我就是沒辦法應付婚喪喜慶這些應酬,過年時也不會寫賀年卡。
有些朋友會送各式各樣的食物給我。大多是過去我與家人同住時結交的友人,以及年輕時經常來我家做客的人。
我40多歲時,有些年輕人在結婚前常來我家玩,婚後我們仍保持着聯系,有的朋友則是婆婆的學生。
這些年輕時交到的朋友們,現在都已經有孫子了,盡管大家散居各地,但我們依然保持聯絡,這些朋友也是我的精神支柱。
我不時會收到腌梅、紅姜、款冬(即蜂鬥菜)等,秋菊盛開的季節,則有當季的茶豆、醬燒小魚幹等。
做腌梅對我來說是件很費力的事。
但我以前教過别人怎麼做,現在則常常會收到對方做的腌梅。這麼說來,我的朋友當中,有不少是靠着寄送食物聯系的呢!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我曾經遭到十分信任的人的背叛,遭受了非常嚴重的打擊。
那時,我就告訴自己:人是會變的,隻有傻瓜才會以為人心永遠都是一個樣子,并把那次的事件當作教訓。
我常常在想,所謂親密來往,是不是指走進對方的内心世界?
例如,有人不論大小事,都很依賴對方;若無法與人維持親密就會感到不安;或是認為對方被自己吸引,才算親密來往的人也不在少數,但我并不這麼認為。
我認為,能夠和擁有相同價值觀的人來往,才是最棒的。
彼此的價值觀若不相同,即使是有血緣關系的家族親戚,仍然無法舒心地往來。
先生去世後,我的親戚中有人來詢問吊唁事宜,當我回答并未舉辦對外喪禮時,對方勃然大怒,責怪我身為長男的媳婦,怎可如此小氣?
甚至強迫我一定要再為他舉辦一場告别儀式。有些人實在不懂尊重、體貼别人,總愛指手畫腳,随便幫人出主意。
當時我便告訴對方,我是按照他的遺言,取得兄弟的諒解後才做的決定。之後,我便不再與那位親戚往來。
由此看來,人們的價值觀,往往在婚喪喜慶時,表現得特别強烈。
與人來往,即使隻有一丁點的意見相左,都可能引發誤會,基本上,這都是價值觀不同的緣故。
另外,有相同價值觀的人,就算彼此在年齡上有差距,或者老了之後才相識,也能成為莫逆。
為了結交朋友,你必須在日常中就做好心靈訓練,之後遇上與人來往的機會時,更要努力保持“結善緣”的意識——有節度地與人往來,絕不過度叨擾對方。
有些人因為獨居無聊,一天到晚去找鄰居串門,或是長時間煲“電話粥”,這其實都是在放縱自己。
獨居更需要嚴格的自律能力,我也告誡自己,千萬别因為上了年紀就寵溺自己,要持續與人保持有節度的來往。
- 上一篇 書評丨一切均是鏡中花——《鏡花緣》讀後感
- 下一篇 散文|不想對夏天說再見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