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售賣農家菜

昨夜也做夢了,五點多鐘醒來,夢中的記憶就像一團濃霧一樣,隐隐約約,但卻又看不清真面目。任憑我調動全部的腦細胞,搜遍腦海每個角落的記憶,展開所有想像的翅膀,挖空所有缜密的心思,那個夢還是像一團發白的霧氣,濃得化不開,浮在眼前,飄飄渺渺,忽大忽小,忽遠忽近,看似巨大無比,實則根本沒辦法去觸碰到任何實質的内容。這樣的努力從窗外一團漆黑一片寂靜,一直持續到鳥兒啾啾天空泛白,仍是沒有辦法得出我想要的結果。也罷,今天不寫夢,就随便記錄點什麼東西吧。

三月的春光把南國的大地點綴得活色生香,此時如果還把自己關在房間實在是有負春光有負昭華。當早上與兩個好友鄰居逛完市郊的菜市場之後,我們又驅車前往不遠處一個以鄉村旅遊為主題開發的郊外農家景區。

景區主幹道正在翻新,一路泥地坑窪,好在路窄車不多,車子開得雖慢,但也不用走走停停。 舉目四望,到處是綠意盎然,加上與友人聊天盡興,坐車的枯燥無味也就被消彌無蹤。

朋友開車常來,所以她不用導航也能在大大小小,東拐西繞的鄉間小道中一直把車開在正确的路上。

路過一個小村落,朋友把車停在一個小小便利店前。她告訴我們,小店門口擺着着各種各樣的蔬菜,這些蔬菜都是當地農民種的,用一個一個的小竹籃子分别裝着,沒有主人在旁邊,主打就一個自助售賣農家生鮮菜。沒有特别标注的都是賣兩元一把,想買菜的人隻需要放下兩元錢現金,就可以拿走一把蔬菜。

雖然早上在菜市場已經買好了這幾天的蔬菜,本不用再另外買的,但聽朋友這麼一說,便勾起了我們極大的興緻。

下了車,看到果然正如朋友所描述,便利店前放有二三十個直徑約為三四十公分大小的小竹籃,每個籃子都帶有提手,提手上系着一個小塑料袋,袋子裡此時已經放了一些現金。籃子裡放着當季的各種時令新鮮蔬菜,有菜市場常見的生菜,韭菜,花菜,香芹,南瓜......也有菜市場不常見的艾葉,白花菜等野菜。它們被一把一把地綁好,此時正安靜地躺在那裡供買菜的人挑選。買菜的人不多,小店門口雖然有不少人,但都是圍着麻将桌打麻将的,沒有人看向菜籃子這裡。

此時隻有我們幾個買菜的,所以也不急,可以慢慢地挑選。看過了一輪,我看中了一大把的嫩南瓜苗,如若在超市,這樣的南瓜苗一般要賣到五元錢,但在這裡隻需要兩元。掏出久違的兩元人民币現錢塞進那個小袋子裡的時候,不知為何,卻湧起一種别樣的新鮮感。

買完了南瓜苗,我又用眼睛搜巡着看還有何好東西。我的眼光落在一個裝有貝貝南瓜的籃子裡。南瓜比兩個拳頭還大,籃子提手上用一張小紙片寫着“1.5元一個”。外面這種大小的貝貝南瓜也是要賣到三元錢以上的。毫不猶豫我又選了兩個,朋友也一下子買了四個,總共要九元現金。此時我們已經是掏不出小額的現金,于是就跟便利店主人說了。他讓我們用微信付了十元錢,然後給我們十元的一張紙币,叫我們把十元放進小塑料袋裡,然後再從裡面拿出一元錢找回給他。他說那些菜都不是他的,而是附近的村民寄放在這裡的,所以錢要算清。

這買菜的過程雖然有一丢丢的繁瑣,但我們卻絲毫不介意,還感覺賺到了大便宜。

雖然現在的社會各種自助購物的做法不少,這本不是一件什麼新鮮事,但在這一個小小的鄉村蔬菜攤前,以這樣的方式賣菜,突然就有一種時尚感,還有一種被信任的感覺。

我想起前些年某爸爸在推出自助菜市場的概念時,便遭到社會上一部分人地猛烈抨擊,說什麼某爸爸一點社會責任心都沒有,賺了那麼多錢不去學人家開發航天科技,而是在小小的菜市場上與農民大爺大媽在搶賣菜的飯碗。大有義憤填膺的感覺,恨不得群起而攻之,為賣菜大爺大媽還個公道。

在我們的印象中,賣農家菜的都是一些上了年紀的大爺大媽,他們已是幹不了什麼重活,隻能靠着伺候三分地的菜園子,每日裡割幾把新鮮脆嫩的蔬菜挑進城去賣,靠着微薄的收入維持着最基本的生計。所以他們是可憐的,是弱者,弱者理應受到保護。另外,一說到農家菜就想到小農經濟,想到自給自足,想到固步自封。

在這裡我不想評論這些議論的是是非非,我隻想說,在這樣的一個自助售賣的農家菜攤上,我看到了原始觀念與現代思維的融合。雖然簡約,但不得不說也是一種時代的進步。

...

忘了拍照,網圖侵删。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