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讀本書】《早安,怪物》

...

【基本介紹】

《早安,怪物》,作者【加】凱瑟琳·吉爾迪納,譯者木草草。花山文藝出版社·果麥文化2024年2月出版,19.8萬字。

凱瑟琳·吉爾迪納,心理治療師,有25年臨床心理治療的從業經驗,同時也是《紐約時報》暢銷作家,著有回憶錄《離瀑布太近》《瀑布以後》《回到陸上》和小說《誘惑》等作品。

此書分享了作者職業生涯中最難忘的五位來訪者以及他們的療愈故事。“早安,怪物”這個書名,源于其中一位來訪者的故事。從小時候起,她的下功夫就用“怪物”來稱呼她,而她在長大後也一直以為自己真的是個“怪物”,不配得到成功、快樂、愛。

書中講述的五位來訪者,都患有很嚴重的心理疾病,在童年時都遭遇過嚴重的心理創傷。作者詳細記錄了她對來訪者的治療過程,在她的筆下,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受過傷害的人是怎麼一點一點打開自己的。來訪者為自己的心理疾病而羞愧、不安。但作者說,他們是心理英雄,因為他們敢于直面創傷,“他們将黑暗角落裡的種種發現拖到亮處,與之對峙。他們提醒我們,雖然過程往往很不容易 ,但我們完全可以克服恐懼,突破自我設定的各種界限。”

【閱讀感受】

1.

作者說,勞拉是她職業生涯中遇到的第一位而非最後一位英雄。勞拉九歲時被父親抛棄,成為弟妹的“母親”,為了生存下去,就去偷東西。長大後,她一直帶着很強的羞恥感,認為自己沒能做個“好母親”; 邊界感很差,為了得到愛扮演着“拯救者”的角色,不敢拒絕别人,也不敢為自己争取權益;同時還缺乏親密感,認為分享痛苦是堅強的反義強。

在勞拉的故事中,我感觸最深的是四點:

一是心理重構。勞拉母親早亡,被父親抛棄後,九歲時的她設法帶着弟弟妹妹在森林裡生活了六個月。但她始終不肯承認她和弟妹被抛棄的事實,反而一直維護自己的父親。在她看來,父親對她們隻是疏于照顧,她的生存狀況很正常。她把作者表現出來的擔憂看作是“過度保護”,“不管遇到什麼事情我都能堅強應對,我永遠會得到他的愛作為回報。他是不是一直都是最好的父親呢?不是。他是不是一直愛我或是把自己所擁有的全部的愛都給了我?是的。”事實上,她是在通過否認父親的遺棄,小心翼翼的保護自己。她采用的是一種叫做“重構”的心理技能,也就是給某件事賦予新的定義,改變它原本的意義。

二是錯誤假設。勞拉根深蒂固的羞恥感建立在“九歲時就該當個好母親”的錯覺上,她把一切責任都攬在自己的身上,認為是自己沒把弟弟妹妹照顧好。直到作者帶着勞拉去了一趟小學、去看學校裡九歲的孩子,勞拉才意識到自己當時年紀有多小。她說,“八歲和九歲的年紀雙我記憶裡的小多了。”作者說,很多時候,人們最大的痛苦就是源于一個錯誤的假設。她在多年的心理治療中發現,每當兒童在小小年紀就擔上成年人的責任且不可避免地失敗後,他們在長大成人後便 一直會為此感到焦慮。

三是角色扮演法。少年勞拉生活中沒有榜樣,也沒有成年人給予指引。但是她從電視劇《陸軍野戰醫院》中看到波特上校,常常仿效他的行為。所以在治療過程中,作者提議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勞拉在具體情境中用波特上校會怎麼想、怎麼做,來考察什麼才是正常的行為。

四是細細體會憤怒背後的感受。勞拉是堅強甚至是可以說是堅韌的,什麼她都能咬牙堅持。同時她有常有憤怒。面對勞拉的憤怒,作者會提醒她,每當她憤怒時都要記住,憤怒是一種防禦而非感受,她需要分析憤怒所掩蓋的是什麼感受。

2.

來訪者彼得因從記事開始,除了一個折紙飛機的記憶外,能記得的就是一個人被鎖在餐館的閣樓上,一直到五歲。這是一個遭遇母愛剝奪導緻“依戀障礙”的故事。作者心理治療的目标是讓彼得構建自我,這樣他就能在面對壓力時懂得如何應對,不會在情感上與自我分離。

在這個故事中,我感觸最深的是:窗口期。我們在兒童時期都會經曆所謂的“窗口期”,在此期間會習得一些與發展階段相對應的特定技能;随着兒童的成長,這些窗口會逐漸關閉。如果孩子錯過了某個時期相對應的階段,之後很可能也難以彌補。比如,如果嬰兒時期沒有依戀體驗,就無法發展到第二階段:信任他人、在情感上依戀他人。

3.

來訪者丹尼的妻女車禍去世,可他看起來似乎一點也不傷心。在最開始的幾次心理治療中,作者一直試圖和他交流,可他一直保持沉默。丹尼并非感受不到痛苦,隻是他把痛苦都鎖了起來。作者說,“感受不到痛苦的人也無法感受到快樂”。可丹尼說,“我沒有快樂也能活”。

在他的故事裡,我感觸最深的是四點:

一是人格解體。丹尼5歲時,恰逢加拿大政府對原住民文化的大清洗活動,被送到寄宿學校,被迫與雙親分離,失去自己的語言和文化,甚至遭遇了持續幾年的來自神父的性侵犯,而他無處可訴。于是,他采用了“人格解析”這樣一種心理防禦手段,隔絕了自己的全部情感,因此感受不到悲傷,也感受不到快樂。

二是一個問題的解決可能是另一個問題的開始。作者把丹尼從冷凍狀态緩慢解凍出來,解決了他的第一個問題:被壓抑的情感。但随之而來的是又一個新的問題:抑郁情緒和創傷後應激障礙。丹尼之前被壓抑的情感一下噴湧而出。他終于體會到了自己真實的感受,意識到自己童年時代最糟糕的部分不是虐待,而是絕望至極的孤獨。為此,他開始了新一輪的心理治療。

三是不同文化對健康的心靈有着各自不同的界定。為治療丹尼,作者特地去了解了克裡族人的文化,也了解了丹尼為人處事的一些方式以及某些情緒的根由。“原住民以身作則但不幹預,而白人則主張積極主動的教導與塑造”、“他們不與他人競争或炫耀自己的功績,因為他們認為這樣就不會讓他人感覺那麼糟糕”、“他們不會用憤怒來教導孩子,而是通過戲弄、羞辱和奚落等方式對待孩子”。

四是集體創傷與代際創傷。原住民都經曆了相同的創傷——失去土地與生計,在寄宿學校遭到性虐待與身體虐待——而且對于原住民的身份都持有相同的自我厭惡。這也是一種在好幾代人之間不斷延續的創傷:許多被送去寄宿學校的孩子都受到過惡劣的對待,這導緻他們在成年後對于如何撫養自己的孩子一無所知。集體性的創傷需要集體性的療愈。

4.

來訪者艾倫娜提供了一份“嘔吐清單”,上面列的全是她頻繁遭到侵害導緻的觸發點。在這個故事裡,我感觸最深的也有四點:

一是來訪者可能自覺或不自覺地遮掩。對于心理治療師來說,治療來訪者的過程就像是在破解謎團。就像讀者會在文學作品中遇到不可靠的叙述者一樣,心理治療師也會在辦公室裡遇到類似的情況。“不能一直信賴來訪者對事件的描述”。

二是用好“此時此地”。作者教艾倫娜運用格式塔療法中的“此時此地”原則來強化自我意識、确立邊界、解決問題,也就是說,她必須在當下而非過去的場景中進行演練。

三是學會表達憤怒。作者告訴艾倫娜,學會表達憤怒是她的生存工具箱裡需要的另一種技巧。憤怒雖然聲名狼藉,卻是一種談判手段,能幫助我們維護自我并有效地表達。憤怒是一種信号,能表明我們希望得到不一樣的對待,這一訴求本身很健康。

四是心理治療會幫助人成長,這種成長有時也會造成某些間接傷害,其中就包括結識新的伴侶和朋友,脫離原有的那些人際關系。當一個境遇坎坷的人有所改善,會在面對生活中的種種選擇時感到巨大壓力。“艾倫娜此前就像一隻被關在小籠子裡的老虎。盡管生活猶如地獄,但她對自己的每一寸空間都了如指掌。老虎被釋放後,不僅對叢林感到恐懼,對叢林中的生活也一無所知。我猜想,她經曆各個發展階段的速度太快,這導緻她難以在心理上真正領會需要掌握的内容。”當她不得不将那些從長遠來看對她不再有幫助的防備通通卸下,這樣的改變同時也讓她變得很脆弱。病情好轉不僅意味着卸下往日的防備,導緻壓力倍增,而且長期缺乏自我意識又備受忽視的來訪者在危機中也常常不知道要如何尋求幫助。他們并不認為自己應當獲得額外的照顧,自身的絕望也因此不為人所知。

5.

來訪者瑪德琳是個完美主義者,也是個工作成瘾者。她富裕、美麗又才華橫溢,卻和一個差勁的男人在一起,還怕自己被抛棄。因為她内心深處認為自己是個怪物,而怪物不值得擁有幸福。即便事情進展順利,還是早晚會出岔子。

在心理治療過程中,作者發現瑪德琳的母親是問題的症結所在;她蓄意向女兒灌輸自己的想法,讓後者相信自己就是個怪物。當瑪德琳意識到母親不愛她錯不在她後,她心理上的沉重負擔就此被卸了下來——瑪德琳并非讨人厭的“怪物”,而是她的母親無法給予愛。

在這個故事中,我感觸最深的有五點:

一是完美主義可能是一種“病”。嚴苛的完美主義标準并不會培養出有益的職業道德,卻會催生出對工作成瘾的行為。而工作成瘾也是一種強迫行為:不停地工作,是因為一旦停下來便會感到焦慮。

二是心理崩潰的背後有真相。瑪德琳在心理治療中一度崩潰,她的崩潰展現了強迫意念的本質:就根本而言,那是一種防禦機制,避免來訪者看清真正讓他們感到恐懼的東西。真正讓瑪德琳害怕的是愛與被愛。“愛”這個字對她來說意味着受到抛棄、失望和背叛。

三是心理治療不可操之過急。眼看進展順利,瑪德琳卻忽然放棄治療,因為作者“解讀過度”“過早透露了自己知道的内容”。作者說,“探索無意識領域有點兒像是深海潛水。我們不能太快浮出水面,而是要逐漸适應越來越淺的水深,不然就會得減壓症。瑪德琳就患上了心理上的減壓症。我以過快的速度抛給了她過多痛苦的内容。......展現自我的脆弱面是勇敢的終極表現。這不僅非常可怕,也成了心理治療需要耗費很長時間的原因之一。心理治療師不能猛然扯掉來訪者畢生建立起來的防禦,必須慢慢将其剝下。"

四是反移情。在對瑪德琳的治療過程中,作者無意間将自己對已故父親的感情轉移到了比她年長二十多歲的瑪德琳身上,以緻于她對瑪德琳的心理治療造成了影響。有業内專家提醒她,做為一個擁有二十五年執業經驗的心理治療師,會出現如此明顯的反移情,意味着她與父親的關系之中存在情感創傷,或至少在某種程度上不太穩定。

五是無意識很有力量。在此書最後,作者指出她治療過數千名女性,卻在無意識中選擇了這三個成長經曆——在一個至關重要的方面——和她相似的女性,難怪她會感到和她們有共鳴。這是心理學家受無意識掌控卻毫無察覺的一個完美例證。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