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隻做一件事

...

開天辟地頭一次,期末結束後還要回學校上課,孩子們不開心,老師們很為難!

1.上午第一節,我走進四班,孩子們一臉委屈地看着我:“老師,咱們幹什麼呀?”“幹什麼?講九上的新課呗。”我故意“吓唬”他們。“不,我的腦子已經廢了,再也裝不進一點知識了。”我環視一圈發現,孩子們的課桌上幹幹淨淨,沒有書就算了,連個本和筆都沒有。

“現在有兩個選擇,一是學習九上的古詩文,我給你們抄黑闆上,你們抄本上。二是咱們這節課玩成語接龍。”“成語接龍。”和我猜的一樣,孩子們異口同聲選擇了後者。于是,按照我的計劃,六人一組上台成語接龍,第一組從“一”開始,第二組從“二”開始,以此類推。第一次玩成語接龍,我把規則簡單化,成語第一個字可以是諧音字,不必拘泥于那一個聲調。

坐在下面的孩子們不講規矩,總是不斷“善意”地提醒。“觀者不語真君子,你們要給台上的同學轉動腦筋的機會,不能提醒啊。”話雖這麼說,這幫小妮子根本不是君子,特别是二乎乎的豔豔,要說她在“賣弄”自己的才華,我也信!

這場“成語接龍”雖不算完美,但也讓我發現了我們班的“成語王子”小韓,這小子的文學底蘊還是很可觀的。上次的詩詞飛花令,小韓就堅持到了最後,這次的成語接龍,小韓也是讓我刮目相看。其他同學的成語都是兜兜轉轉,淺顯,甚至牽強。而小韓不一樣,總能給出有深度的成語。下午的延時課,我還看見小韓在紙上寫了半頁的成語,效果不就出來了?

2.下午有延時和晚自習,孩子們什麼都沒有,幹什麼呢?不如學習男神蘇東坡吧!原本我是打算給孩子們講《蘇東坡傳》的,後來發現U盤上有我下載的紀錄片《蘇東坡》,内容和書上的幾乎一樣,而且比我講的更直觀更形象更有觀賞性。但永遠記住,我以為的知識我以為的,有一半的孩子對紀錄片《蘇東坡》并不感冒。

看到一半的時候,有學生問我:“老師,蘇東坡和蘇轼什麼關系?”問這個問題的不止一個孩子。于是我把視頻暫停,先給他們解釋了蘇轼和蘇東坡的關系。我以為視頻上對蘇轼的生平經曆介紹的一清二楚,結果卻是孩子們聽得一知半解,甚至一盆漿糊。

離下課還有五分鐘時,我提了兩個問題。第一,蘇轼為什麼又叫蘇東坡?叫了兩個同學回答,竟說不出來,明明視頻上專門解釋了原因的。第二,蘇轼因為什麼被貶去黃州的?視頻中詳細述說了“烏台詩案”,以及蘇轼怎麼進的監獄,怎麼出的監獄,可還有學生一臉懵。我把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有重新強調一遍,不知有多少孩子牢記于心了!

“怎麼?《蘇東坡》不好看嗎?”我問上課無精打采的柯。“不好看,還不如你講課有意思呢。”呵~~我這是被表揚了嗎?

今天隻做一件事,就是引導孩子們愛上語文!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