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紙堆裡的“歡樂喜劇人”——《笑林廣記》(六十六)

今天要介紹的是《借糧》,先發原文:

孔子在陳絕糧,命顔子往回回國借之,以其名與國号相同,異有情熟,比往通訖,大怒曰:“汝孔子要攘夷狄,怪俺回回,平日又罵俺回之為人也擇(音賊)乎,糧斷不與。”顔子怏怏而歸。子貢請往,自稱平昔極奉承。常日:“賜也何敢望回回。”群回大喜,以白糧一擔,先令攜去,許以續陸運付。子貢歸,述之夫子,孔子攢眉曰:“糧便騙了一擔,隻是文理不通。”

稍作翻譯:孔子在陳國絕糧了,就讓弟子顔回去回回國借糧,因為顔回的名字和回回國的國号相同,希望有這層關系能拉近距離,顔回去到回回國向他們通報了自己的姓名,回回國人大怒說道:“你的老師孔子平時要排斥我們少數民族的人,特别讨厭我們回回國,平時就罵我們回回人‘回之為人也擇(音賊)乎’,糧肯定不會借給你們的。”顔回悶悶不樂地回去了。孔子的學生子貢請求讓他去試試,到了回回國後,對回回國人說孔子平時最敬佩誇贊他們國家了,孔子經常說:“賜也何敢望回回。”回回國人非常開心,馬上借給了一擔糧食,讓子貢先拿回去,并答應會陸續派人送糧食過去。子貢回去後,把借糧經過告訴孔子,孔子皺着眉頭說:“糧食倒是騙到了一擔,就是文理不通啊。”

這則笑話是古代讀書人對文理不通者的調侃,需要對儒家經典和孔子的事迹有一定了解的人才能理解到笑點在哪兒。我嘗試着詳細說明一下。

首先“孔子在陳絕糧”,是指孔子帶着弟子周遊列國時,在陳、蔡之間被圍困至斷糧的事。當時孔子從陳國去到蔡國,在蔡國待了三年。因為吳國攻打陳國,楚國出兵救援陳國,聽說孔子在附近,楚國就派出使者去聘請孔子,孔子将要動身前往。陳國和蔡國的士大夫們知道這事後一合計,都認為孔子是個賢人,現在他在陳國和蔡國之間逗留了好長時間,對兩國的施政都不滿意的。現在楚國這樣的大國來請孔子去當官,孔子要是在楚國受重用,那我們兩國的執政士大夫就地位不保了(意思是孔子在陳國蔡國沒受到士大夫們的推薦而被起用,而在楚國受重用,一則國君會責怪這些當政的士大夫們放走人才,二則擔心孔子會因此記恨他們而進行報複,可不是這些士大夫在擔憂國家安危)。于是兩國的士大夫就派出家兵将孔子圍困在陳蔡交界處,不讓他到楚國去。孔子被圍困後時間一長就斷糧了,随行的人員很多都生病了,不但哪兒都去不了,情況還很危急。但就算到了這樣山窮水盡的地步,孔子還是像平時一樣天天看書、講課,沒有一天停下過。這裡是借用這段孔子的事迹來營造了一個虛拟的故事場景。

顔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也是他最喜歡的學生。子貢也是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賜,是個口才了得的辯士。

“異有情熟”的“異”是通假字,通“意”,料想,猜想的意思。在網上和紙質書上的這則笑話沒有見到過有人注解過這個字,這裡特别說明一下,不然不容易理解什麼意思。

“孔子要攘夷狄”是指孔子的著作《春秋》的核心思想“尊王攘夷”,就是重新尊貴周王室,一起抵禦、排斥周邊少數民族政權及其文化。

“回之為人也擇(音賊)乎”出自《中庸·服膺》,原文是“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意思是孔子誇顔回這個人做人的原則是選擇中庸之道。這裡回回國人沒文化不知道斷句,将這句話念成“回之為人也擇乎”,而擇與“賊”的古代發音相同,就成了“回之為人也賊乎”,意思變成了“回回人都是賊”,因此才對孔子這麼怨恨。

“賜也何敢望回回”出自《論語·公冶長》。原文為:“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簡單翻譯一下:孔子問子貢,你和顔回誰更賢能?子貢說,我怎麼能和顔回比!顔回聽到一個知識能領悟到十個知識,我隻能聽到一個領悟到兩個。孔子說,是啊,不如他啊,我和你都不如他啊。這裡“賜”是子貢在說自己的名字,“回”則是顔回。子貢欺負回回不知文義,故意把這句話斷句成“賜也何敢望回回”(第二個“回”其實是下一句的開頭的字),就成了“端木賜怎麼能和回回比”的意思了。

這個笑話是在諷刺那些不知經義不學無術的人。《笑林廣記》裡這類利用諧音梗、斷句梗(古代的書沒有标點符号所以不會斷句就容易理解錯誤)的笑話不少,在古時候讀書人因為知道這些知識看了會覺得好笑,現代人如果不了解看了估計是莫名其妙吧。當然,現代人看不懂這類古代笑話其實也不打緊的,不是啥必不可缺的知識。真有興趣知道,還可以看我寫的解析嘛。

呵呵。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