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解密》40:司馬炎滅吳統一全國
司馬炎滅吳統一全國
司馬炎
有人調侃說,司馬懿這三輩人都是自帶使命來的: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并滅掉王淩後,就去領盒飯了;司馬師在平定淮南三叛中的最後兩叛後,也去找司馬懿會合了;司馬昭則在滅亡蜀漢後,與他們爺倆去地下團聚了。調侃歸調侃,曆史的演進,常人總是無法預料。到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這兒,終于滅掉了吳國,完成了統一大業。本章就來講講這些事情。
一、司馬炎滅吳方針的确定
羊陸之交
264年三月,在滅掉蜀漢之後,司馬昭晉爵位為晉王,一下子增加了自己十郡的食邑。反正曹魏的天下基本已是司馬昭的了,曹奂也隻有唯命是從。
265年八月,司馬昭因病去世,他的太子司馬炎繼承王位,同時擔任相國。因為曹丕的國号是“魏”,曆史上有趙魏韓三家分晉,所以司馬昭最早自封為晉公,司馬炎取國号為“晉”,意思就是恢複大一統。同年十二月,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讓,繼位為皇帝,定國号為晉,史稱西晉,改鹹熙二年為泰始元年。追谥司馬昭為文皇帝,廟号太祖,改葬在崇陽陵。
早在262年,司馬昭就提出了“先定巴蜀”,三年之後借助順流之勢,水陸并進吞并吳國統一全國的戰略方針。為實現先輩統一天下的遺願,司馬炎從269年開始,着手籌劃滅吳。他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比如厚待劉禅及諸葛亮等人的子孫,以鞏固其在巴蜀的統治,解除後顧之憂;對東吳實行分化瓦解政策,動搖其軍心民心。改善内政,屯田積谷,安定邊防。同時,優選将帥,調整部署,任命尚書、左仆射羊祜都督荊州各路軍事,鎮守襄陽;任命征東大将軍衛瓘都督青州各路軍事,鎮守臨淄;任命鎮東大将軍、東莞王司馬伷都督徐州各路軍事,鎮守下邳。
272年,羊祐向司馬炎推薦自己的參軍王濬,說其具備大才,要盡快加以重用。司馬炎聽從,王濬出任益州刺史後很有威信,蠻夷歸附,很快升任大司農。羊祜秘密表奏司馬炎,建議王濬留任。
不久,司馬炎加封王濬為龍骧将軍,監管益州和梁州的軍事。王濬在巴蜀建造大量戰船,訓練水軍。晉軍所建造的大型戰船,長一百二十步,可以容納兩千多人,上有木城,築起樓橹,四面開門,船上可騎馬馳騁。後來,司馬炎诏命王濬加快造船進度,增加益州各郡士兵一萬人,一年就完成了造船任務,使王濬擁有了一支從古未有的強大水軍,為實現水陸并進滅吳,提供了重要的軍事力量。
276年十月,晉國伐吳的準備工作基本完成。征南大将軍羊祜奏請伐吳,指出伐吳的條件已經成熟,應當不失時機地向吳國進軍,并根據“借助長江順流而下、水陸并進”的戰略方針,提出了滅吳的部署。其主要方略為:針對吳軍部署上東強西弱的狀況,确定在徐州和揚州方向實施牽制,集中水陸主力奪取夏口以西地區,然後順江而下,集中全力合擊吳國都城建業。這一戰略方針的優勢在于,可以水陸并進,多路齊發,能充分發揮水陸軍優勢,對吳國薄弱卻又極其重要的長江中上遊地區橫切縱割,一舉粉碎吳軍的整體防禦體系,從而實現速戰速決的目的。
司馬炎接受了羊祜的建議,但因為西北方向鮮卑族首領起兵反晉,後方很不穩固,加上太尉賈充等人反對,使伐吳戰争拖延了下來。
277年七月,司馬炎任命都督豫州諸軍事的王渾,轉為都督揚州各路軍事,任命鎮南大将軍司馬亮都督豫州各路軍事,任命左将軍胡奮都督江北各路軍事。
278年十一月,羊祜去世,司馬炎根據羊祜生前推薦,任命杜預繼任征南大将軍,都督荊州各路軍事。
二、吳國末帝孫皓的殘暴統治
暴君孫皓
在晉國方面磨刀霍霍、劍拔弩張,誓要滅吳之時,孫權去世後的吳國,政局陷入極度混亂之中,尤其是在孫皓繼位後,大家都預料到了國家必定滅亡的前途和命運。
孫皓(242年~284年),即吳末帝(264年~280年在位),字元宗(一說字元景),又名彭祖,字皓宗,吳大帝孫權的孫子,廢太子孫和的兒子,三國時期吳國末代皇帝。
孫皓能夠繼位當上皇帝,确屬有些意外。東吳後期,已經七十多歲的孫權腦子一片混亂,所謂“老不講筋骨為能”,智商同時也出現了大問題,兒子們之間争權奪利。孫權共有七子四女,七個兒子分别是孫登、孫慮、孫和、孫霸、孫奮、孫休與孫亮。孫登與孫慮早年去世,孫和與孫霸之間因儲君問題産生了極大矛盾,雙方互相拉幫結派争鬥。
250年,孫權廢掉孫和,賜死孫霸,直接立第七子孫亮為太子,孫權死後孫亮繼位為皇帝。258年,權臣孫綝發動宮廷政變,廢掉孫亮,孫亮在前往封地途中離奇去世,孫權的第六子孫休繼位。264年,孫休去世,在左典軍萬彧和左将軍張布的大力支持下,孫和的兒子孫皓繼位。
孫皓剛繼位時,下令撫恤百姓,開倉濟貧,減少宮女和放生宮内多餘的珍禽異獸,一時被譽為明主,表現得有模有樣。但一段時間以後,治國小成、志得意滿的孫皓便顯露出粗暴驕盈、暴虐施治、貪酒好色的本來面目,群臣百姓對其倍感失望,張布也暗中深為後悔。有人把這事告訴孫皓,孫皓馬上誅殺張布,把張布的女兒罰入宮中封為美人。
265年,孫皓派遣徐紹、孫彧出使魏國,有人報告說徐紹稱贊魏國,于是孫皓就将其召回殺死,把其家屬流放。同年七月,孫皓逼迫殺害朱太後,随後又把孫休的四個兒子遠遠流放,不久又追殺了其中較年長的兩個。孫皓經常以殺人取樂,其手段異常殘忍。為了追求新意,他經常把犯過錯的大臣剝下面皮,或用鑿子挖下眼睛,用燒紅的鐵鋸鋸死。
267年,孫皓大規模建立昭明新宮,費用以億萬來計算,命令兩千石以下俸祿的官員都必須到山林裡監督伐木。從268年開始,孫皓多次讨伐晉國,均以失敗告終。
公元272年,吳國建平太守吾彥發現長江上遊飄來大量木屑,判斷晉國正大規模建造艦船,這肯定是準備順江東下滅吳。他向孫皓建議說:“晉國肯定有滅吳的企圖,應當增建軍兵以堵塞要沖。”
孫皓非但不聽,反而下令把西陵都督步闡夷滅三族,導緻步闡起兵叛吳。
曾經極力推薦孫皓為皇帝的右丞相萬彧,也因為被孫皓斥責憂悶而死,他的子弟們都被流放到廬陵。273年,孫皓找借口鋸斷司市中郎将陳聲的頭,把他的屍體扔到四望山下。
274年,面對晉國的嚴重威脅,當時的大司馬陸抗在病重時,再次上書孫皓,陳述加強長江上遊建平和西陵防守的重要性。這些有重要戰略價值的建議,都沒有被采納。孫皓認為晉國根本無力攻吳,吳國有長江天險,難以攻破,他不修内政,行事更為暴虐。
279年,有人傳言說:“吳國将要戰敗,軍隊會從南方造反,滅亡吳國的将是公孫氏。”孫皓聽到後,馬上把從大臣到士卒中姓公孫的人,全都流放到廣州。
三、晉國滅吳之戰
晉國滅吳之戰
279年十一月,司馬炎采用羊祜生前拟制的計劃,共出兵二十萬,分六路進攻東吳:鎮軍将軍、琅琊王司馬伷從下邳向塗中方向進軍;安東将軍王渾從揚州向江西(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方向進軍,出橫江渡口進軍;建威将軍王戎從豫州向武昌(今湖北省鄂州市)方向進軍;平南将軍胡奮從荊州向夏口(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方向進軍;鎮南大将軍杜預從襄陽向江陵方向進軍,随後南下長江、湘水以南,攻占交州;龍骧将軍王濬和廣武将軍、巴東監軍唐彬從巴蜀順江東下,直逼建業。
司馬炎命令太尉賈充持節、假黃钺,擔任大都督,任命冠軍将軍楊濟為副手,率領中軍屯駐襄陽,全權節制調度各路軍兵;任命中書令張華為度支尚書,總籌糧草運輸,搞好後勤保障。
晉軍總的作戰意圖是:以司馬伷、王渾兩軍直逼建業,牽制吳軍主力,使其不能增援上遊;以王戎、胡奮、杜預三路軍兵,奪取夏口以西各戰略要點,以策應王濬率領的八萬水陸大軍順江而下;然後由王濬、司馬伷、王渾南下東進,奪取建業。
這時,吳國還有二十多萬軍兵,就兵力對比而言,晉軍南下的兵力并不占多大優勢。但是吳軍兵力分散在沿江和江南各地,晉軍采取分路各個擊破的戰術,這樣就能迅速滅吳。
280年正月,王渾率領的十多萬大軍向橫江方向進軍,派參軍陳慎等人率領部分兵力進攻尋陽;派殄吳将軍李純率軍向高望城方向,進攻吳軍俞恭所部。正月二十五,李純占領高望城,擊敗俞恭,随後推進到橫江以東,奪占長江渡口。與此同時,陳慎所部攻占陽濑鄉,大敗吳國牙門将孔忠等人。吳國厲武将軍陳代、平虜将軍朱明等人率領部衆投降晉軍。
得知王渾率領大軍南下後,孫皓宣布大赦天下,派人在江面要害處用鐵鎖橫截。還打造無數大鐵錐,都長達一丈多,暗中放置在長江中,以阻止晉軍船隻前進。王濬命人打造幾十隻大木筏,全都長寬各一百多步,在上面綁上草人,披甲持兵器站立,讓那些善于水戰的軍兵乘坐木筏先行,遇到鐵錐馬上拔掉。另外還制造成大火炬,長達十多丈,粗達幾十圍,用麻油灌制放在船前,遇到鐵鎖就用火炬焚燒。鐵鎖很快斷開。很快,戰船行進不再有任何障礙。
王濬攻克西陵,斬殺吳國都督留憲等人,随後攻克荊門、夷道兩座城池,殺掉夷道監陸晏。杜預派牙門将周旨等人,率領八百名奇兵在夜間偷渡長江,襲擊樂鄉,多張旗幟,在大巴山上點起大火。吳國都督孫歆非常害怕,領兵阻擊王濬,結果大敗而回,周旨等人跟随孫歆的軍兵入城。孫歆沒有察覺,周旨一直來到帳中,俘虜孫歆返回。王濬又擊殺吳國的水軍都督陸景。
杜預攻克江陵,斬殺吳國江陵都督伍延。沅江和湘江以南,直到交州,各州郡全都望風奉送印绶。杜預持節,用诏令進行安撫,共斬殺俘虜吳國都督、監軍十四人,牙門、郡守一百二十多人。胡奮這路攻克了江安。
二月,孫皓诏命丞相張悌率領丹陽太守沈瑩、護軍孫震、副軍師諸葛靓領兵三萬,渡江迎戰,以阻止晉軍渡江。
張悌行進到牛渚時,沈瑩分析晉軍來犯的形勢時說:“晉國在蜀地訓練水軍已經很久了,現在傾國出動,萬裡齊力,肯定是調動全部益州部衆沿江而下。我們的上遊各軍沒有戒備,名将已經去世,都是些少年将軍擔當重任。恐怕我們沿江各座城池,沒有能夠阻擋的,晉國的水軍肯定會攻到這裡。”
為此,沈瑩建議說,應當集中兵力于采石,等待晉軍前來決戰。如果能夠擊敗晉軍,就能阻止晉軍渡江,還可以向西反擊奪回失地。渡江去和晉軍決戰,如果不幸失敗,就會大勢已去。
張悌認為,吳國的必然滅亡,人們都早已看清了,并非現在才是這個樣子。隻要晉軍一到,衆人心中肯定恐懼,那就再難以整軍出戰了。要趁着晉軍還未來到,渡江與其決戰,或許還有希望獲勝。如果戰敗身亡為國犧牲,那樣死而無憾。假如我們能夠取勝,晉軍逃走,我軍便會聲威大震,那時乘勝南下,迎擊西來之敵,必定能戰勝敵人。如果按照你的計劃,坐等敵人前來,恐怕部隊早都逃散了。張悌下定決心,率軍渡江迎擊晉軍。
三月初,張悌軍渡江後,在楊荷遇到王渾的部将、城陽都尉張喬率領的七千兵馬。張悌随即把張喬包圍,張喬兵力太少,關閉營寨請求投降。諸葛靓認為,張喬這是以假投降行緩兵之計,拖延時日等待後援,我們應當迅速進軍将其殲滅。張悌卻主張放過他們,因為強敵在前,不能因小敵而出戰。
張悌下令接受張喬投降,随後率軍繼續前進,和王渾主力部隊的司馬孫疇以及揚州刺史周浚迎頭相遇,雙方列陣相對。沈瑩率領五千精銳向晉軍發起攻擊,三次沖擊均未奏效,反而被晉軍斬首兩将,不得不後退。晉軍乘吳軍退兵混亂時,派将軍薛勝、蔣班率軍追殺,吳軍大敗。
這時,僞裝投降的張喬從背後殺來,吳軍潰敗逃散。諸葛靓看到大勢已去,收集幾百名敗兵逃回江南。張悌不肯逃走,和沈瑩、孫震一起力戰而死。吳軍三萬多人,被斬殺七千八百人,其餘全都逃散,晉軍随後推進到長江岸邊。
這時,揚州别駕何恽向周浚建議說:“張悌率領的吳國三萬精兵,已經被我軍殲滅,肯定上下震驚。現在,龍骧将軍王濬已經攻占武昌,乘勝東下,所向皆克,吳國已經呈現土崩瓦解之勢。我們應當迅速渡江,直搗建業,大軍突然而至,一定能不戰而迫降吳國。”
王渾認為,司馬炎隻是命令他出兵江北抗擊吳軍,如果渡過長江,就是違背君命,即使作戰獲勝,也難獲得賞賜;如果戰敗,還要獲重罪。王渾堅持按照原诏令行事,就地等待王濬的軍兵到達,然後再統一協調各軍渡江作戰。
司馬伷率領的一路大軍,從正月出兵以來,迅速到達塗中,他命令琅琊國相劉弘率兵進抵長江,與建業隔江相對,以牽制吳軍;同時派長史王恒率領軍兵渡過長江,直攻建業。王恒所部軍進展順利,擊敗吳國沿江守軍,殲滅吳軍五六萬人,俘獲吳國都督蔡機。
王濬所部在長江中上遊獲勝後,揮軍順流而下,三月十四到達牛渚。當王濬進抵距建業西南五十裡時,孫皓才派遊擊将軍張象率領一萬水軍前往迎擊,但吳軍這時已成驚弓之鳥,張象的部隊一看到晉軍的旗幟,便不戰而降。王濬的兵甲布滿長江,旌旗映亮天空,聲勢十分浩大,繼續向前推進。
孫皓本來派将軍陶浚前往交趾征讨郭馬叛亂,當陶浚行進到武昌時,聽到晉軍大舉進攻的消息,便停止前往交趾,返回建業。孫皓授予陶浚符節,命令他率領兩萬軍兵迎擊晉軍,結果在出兵前夜便逃散一空。
這時,王渾、王濬和司馬伷等各路大軍逼近建業北岸,吳國的司徒何值、建威将軍孫宴等人交出印信符節,前往王渾軍中投降。孫皓看到自己内部已經分崩離析,便采用光祿勳薛瑩、中書令胡沖等人的計策,分别派遣使者送信給王渾、王濬和司馬伷,請求降服,企圖挑唆三人互相争功,引起晉軍内部分裂。使者先把印玺送給司馬伷。王濬這時正揮軍前進,三月十五到達三山,王渾派使者命令其暫停進軍。王濬不予理會,借口風太大無法停船,扯起風帆直沖向建業。
在當日,王濬率領水陸八萬部衆,舟船接連一百多裡,攻入建業。孫皓反綁雙手,擡着棺木,前往王濬的營門前投降。至此,晉軍連克吳國四州、四十三郡,降服吳軍二十三萬人,吳國政權宣告滅亡,三國長期分裂的局面也随之結束。
孫皓投降
黃河歌者曰:司馬炎滅吳,結束了三國近百年的割據局面,百姓脫離了刀兵四起的混戰,得到短暫的休養生息。“太康之治”時期,全國人口達到了三千五百萬。統一全國後志得意滿的司馬炎,開始了荒淫無恥的享樂生活,後宮中的佳麗達到上萬人,他每天坐着羊車在宮中四處遊蕩。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來。孫皓的東吳是這樣滅國的,司馬炎建立的西晉也沒有逃脫“王朝周期率”的魔咒,三十多年後旋即滅亡。時常品味三國這段曆史,對于沉浸在天下太平喜悅中驕傲自滿的執政者來說,無疑是一劑瞬間清醒的最好良藥。
(全書完)
司馬炎巡幸
黃其軍
作于2024年8月2日(古曆甲辰年六月廿八)
文中照片來源于網絡,對作者的辛勤勞動表示衷心的感謝!
近期同類文章鍊接:
- 上一篇 凝望
- 下一篇 下雨的時候你又在想些什麼呢?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