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推薦一本書 || 編号:[1924]

...

沈熹微在《在人群中消失的日子》裡這樣寫道:

“人總要沉下心來過一段甯靜自省的日子,整理自己。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茶,吃不求飽的點心,與日常瑣細共有一種呼吸的節奏,在自身的情感起伏中積蓄力量,收獲不需要理由的快樂。”

----【書朋撿話】

閱讀需要每天堅持,這是一個慢慢積累的過程,要相信堅持和積累的力量。

【每天推薦一本書】第1924天

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你好,我是劉書朋。

今天,我推薦的這本書是:

《當說者被說的時候:比較叙述學導論》

作者:趙毅衡

1945年生,廣西桂林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曾執教于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現任四川大學符号學-叙述學教授,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及符号學專業博士生導師。著有《苦惱的叙述者:中國小說的叙述形式與中國文化》《符号學原理與推演》《廣義叙述學》《趣味符号學》《沙漠與沙》等。

本書内容的簡單介紹:

《當說者被說的時候:比較叙述學導論》是一部關于叙述學的理論著作。叙述學是一門條理相當分明的學問,但經過了一百多年的研究,直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這門學問才逐漸成熟。而作為其出發點的幾條公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才有人點破。趙毅衡教授根據自己多年的體悟,得出其中最基本的一條公理:不僅叙述文本是被叙述者叙述出來的,叙述者自己,也是被叙述出來的——不是常識認為的作者創造叙述者,而是叙述者講述自身。在叙述中,說者先要被說,然後才能說。

叙述學的學科發展特點是反向積累,先有很多學者研究個别題目,然後形成一個個體系,最後才在後結構主義者的拆解下逐漸顯現出公理。本書的讨論在後瞻的基礎上,有着更為系統、整齊的闡述。

書評是從不同角度了解一本書的重要方式,

一起看書評:

趙毅衡老師考博期間的讀書筆記,從小說叙述到符号叙述逐漸加碼的積澱旅程。熱奈特,艾布拉姆斯,蘭瑟姆等人的暗影始終穿梭其中。趙老求學的過程正當新批評和俄國形式主義大行其道的時期,“說者”背後的隐含作者,叙述主體分化,二我論,叙述幹預等,則很可能屬于新批評對浪漫主義意圖謬誤和作者謬誤的回應,旨在将文本從作者導向中解救出來,而又把其置于文本自身語境中重新衡量。雖全文未提細讀文本至上,但全文皆是要把文本拆開揉撚出來的内部功夫。新批評對于文本局部狀況的可操性不必細說,但要跳脫出用自身論證自身,标示各個要素與意向之間的流動性和整體性,仍是要繼續找尋那條道路吧。

本書的書名其實是一個很深刻的語言學洞見,即本維尼斯特所說“‘我’是正在陳述含有我這一語言載體的當下話語時位的個體”,本維尼斯特對于叙事學的影響很多人都沒有關注到,大家隻看到結構主義對于索緒爾的接受,而忽視了梅耶以及本維尼斯特對于羅蘭巴特等人的影響。本維尼斯特的另一重要的理論資源就是他對于述行語的考察,而且他和牛津學派是有讨論的。這也是法國理論中語言維度的支柱所在。從語言學入手再看叙事學才是正途,韋恩布斯那套其實算不上什麼叙事學,隻能說是某種叙事理論而已。

叙述理論的關鍵問題在于,在同一層次時無法深入了解這一層次。所以叙述行為實際上比被表述出來的文本高出一個層次。可是還有一個自涉的悖論即:叙述行為能叙述一切,就是無法叙述叙述行為本身。沒有讀者的叙述,隻是潛叙述。羅蘭.巴特曾提出兩種叙述文本類型,一種是傳統式的“可讀式的”叙述文本,他說這種文本就好像杏子,哪怕浮泛閱讀也能到找意義的内核。另一種現代性的叙述文本是“可寫式的”,就好像洋蔥,有很多意義層次,但是卻找不到一個固定的意義内核。以現代文學批評的眼光,并不存在有确定意義的文本。從更為宏觀的角度衡量,世界就是一個大的文本世界,符号的邊界即是世界的邊界。在杳無崖際的符号世界裡,我們卻能感知到符号所傳遞的感情。内模仿說昭示着現實世界之于文本世界的模仿。

非文學生讀着可太累了 可是這麼一本迷迷糊糊啃下來 再讀通俗文學的時候 确實能帶上拉片似的眼光 簡單來說 我覺得這本書是一門高等語文課 非常有益 文學與影像有很多互通的叙事問題 在其中也能拓寬思維 也更加了解文學創作了

非常好讀。注視先于我而存在,我隻能提供一個角度的注視,而我的存在必須被四面八方的注視所确認,注視外于我而存在,而我隻有在被注視時,被置于注視之網中,我才是我。

以上是朋朋整理的書評,

僅供參考。

每本好書都有專屬的追随者,

通過上面有限的信息,如果你已經對這本書好奇、感興趣了,

去讀一讀,看一看吧。

看過後可以來這裡留下你自己的書評。

最後是這本書其他的一些重要信息:

【ISBN号】978-7-5598-5028-7

【中圖法分類号】I045

【主題詞】叙述學-對比研究-中國、西方國家

今天的推薦就到這兒,明天見

。。關注朋朋,遇見好書、遇見自己。。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