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南北中(19)把自己活成一道光

...

從容小主文學院圖語寫作19期


...

圖片提供的是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的一首詩

正如泰戈爾在這首詩中所描述的,我們都在努力把自己活成一道光,照亮前行的道路,溫暖他人的心靈。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生命長河中的一滴水,雖然微小,但蘊含着無限的可能。我們渴望被重視,被理解,更渴望用自己的存在,去影響和改變周圍的世界。

01

泰戈爾全名: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印度近代著名作家、詩人、哲學家、社會活動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

1861年5月7日,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出生于印度加爾各答一個富有的貴族家庭,13歲即能創作長詩和頌歌體詩集。1878年赴英國留學,1880年回國專門從事文學活動。1884至1911年擔任梵社秘書,20年代創辦國際大學。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

1941年8月6日,泰戈爾在加爾各答祖居宅第裡平靜地離開人世,成千上萬的市民為他送葬。

少年時代即開始文學創作,在半個多世紀的創作生涯中,他涉足詩歌、小說、戲劇等領域,且均獲得傑出成就。其代表作有《吉檀迦利》,《新月集》,《最後的詩篇》、《四個人》、《家庭與世界》,《飛鳥集》、《眼中沙》,《園丁集》等。

在印度以及許多國家,泰戈爾同樣被尊稱為“詩聖”。

他所創作的詩歌富有濃郁的哲理性及抒情性,就比如這句脍炙人口的詩文“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來到和離去,這兩件事是人類無法掌控的,可以如盛夏的繁花一般,熱烈綻放,讓世界好好看看你,而在靜谧中離去,如凋零的秋葉一般,雖然哀傷,卻也展現了生命的強大。

《用生命影響生命》是泰戈爾泰戈爾用散文詩的形式,揭示了生命中的一股偉大的力量。他說,讓自己活成一道光吧,活成一道可以刺破黑暗的光,千年暗室,一燈即明。

我們期待光明,希冀美好。如果我們不能照亮太陽, 那至少可以照亮自己的生命。

他說,化成一束可以燃燒的火炬吧,如果不能将光明燃燒,那至少可以給他人分出善良。

泰戈爾用詩歌把生命的影響緊密相連,它會點燃你的光,可以讓别人走出黑暗。

細細地朗讀和品味這首詩歌,在這娓娓道來、明白如話的詩句裡,我們感受到了哲理的韻味,體會到了自身能量的高貴。美麗的意象裡、清新的詩句中,展示出優美的深遠和深邃的意境。

願我們能用生命的體驗來影響他人,能融入自然的美好生活,能熱愛人類的現實生活;願我們每個人都能活成一束光,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前行的路。它會擦亮你的善良,讓别人走出絕望。它會堅定你的信仰,讓别人走出迷茫。它會讓你成為你自己,然後讓别人也成為他們自己。

02

泰戈爾提到:把自己活成一道光,能幫助到他人。泰戈爾是個樂觀主義者,他認為世界是朝着絕對的善發展的,堅信惡最終将轉化為善。

“天空沒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經飛過”。泰戈爾《飛鳥集》中金句無數,這一句則是永恒。

泰戈爾用一句“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向世人訴說着他對生命的思考,将人生的美好及死亡充滿着詩情畫意,讓人們不再恐懼死亡。

泰戈爾對死亡有着超乎尋常的認識,他說:“生命作為一個整體永遠不會把死亡看得很嚴重,在死亡面前它歡笑、舞蹈和遊戲,它建設、貯藏并相愛。隻有當我們把個别死亡的事實同生命整體分離時,我們才會看到它的空虛并變得沮喪。我們忘記了生命的整體,死亡隻是它的一部分,就好像是從顯微鏡中看一塊布,它看起來像一張網,我們注視着那些大大的洞,由于想像而顫抖。但事實是,死亡并不是最終的真實,它看起來是黑暗的,有如天空看上去是藍色的,但是死亡并不是變黑了的實體,正像天空并不在鳥的翅膀上留下它的顔色一樣。”

在20世紀初,泰戈爾遭遇到個人生活的不幸,喪偶、喪女、喪父的悲痛與傷感。他用一句“世界以痛吻我,我則報之以歌”讓人間所受的苦難釋然,鼓起勇氣再度前行。

1924年,泰戈爾訪問了中國。他從年幼時起就向往這個古老而富饒的東方大國,并且十分同情中國人民的處境,寫文怒斥英國殖民主義者的鴉片貿易,這次訪問終于實現了他多年的願望。同年5月18日,64歲壽辰。胡适、梁啟超等人在北京協和大禮堂為他舉行了盛況空前的祝壽大會。梁啟超祝壽時,為泰戈爾起中文名——竺震旦。

1930年,泰戈爾訪問了年輕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他在那裡看到了一個神奇的世界,使他極為振奮,興之所至,寫成了歌頌蘇聯的《俄羅斯書簡》一書。

1934年,意大利法西斯軍隊侵略阿比西尼亞(埃塞俄比亞),泰戈爾立即嚴厲譴責。

1936年,西班牙爆發了反對共和國政府的叛亂,他站在共和國政府一邊,明确反對法西斯頭子佛朗哥的倒行逆施。

1938年,德國法西斯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他寫信給在那兒的朋友,表示對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關懷和聲援。

1939年,德國法西斯悍然發動世界大戰,他又應歐洲朋友之邀,撰文怒斥德國“領袖”的不義行徑。泰戈爾一貫痛恨法西斯。但是對被欺壓的弱小民族,他則表示無限同情。

泰戈爾通過詩歌和文字把自己活成了一道光亮,讓當時生活在黑暗和水深火熱的世界人民看到未來的希望和光明。

 03

自己活成一道光,既是利己也是一種利他精神。

這讓我想起一個小故事:《盲人的燈籠》

故事講述了一個盲人提着燈籠獨自走在夜晚漆黑的路上。這時,旁人對盲人的做法迷惑不解。一個僧人不由走上前去問其因。“對我來說,白天和黑夜是一樣的。”盲人答道,“晚上黑,沒有光芒,大家就會碰到他人,所以我才在夜晚打燈的。”僧人感慨盲人的心地善良。

“不是的,我是為了自己!”盲人否定道:“我點着燈,不僅僅照亮了别人,還讓别人看到了我,别人就碰不到我了。”盲人意味深長的一席話點化了僧人,也點醒了無數人。

盲人的舉手之勞,在方便别人的同時,也避開了自己的不幸;盲人的舉手之勞,在向我們叙說着相互關愛,利他、利己。

朝陽東升,溪水為她梳妝;花兒綻放,綠葉為她映襯;新月懸挂,群星為她作伴,天地萬物都在為我們講述關愛的故事。關愛别人,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關愛自己。

在當今競争激烈的世界中,“利他”這一理念似乎常常被忽視。然而,深入探究就會發現,利他并非僅僅是一種高尚的道德追求,更是一種能夠帶來個人成長和社會進步的智慧選擇。正如稻盛和夫所說:“利己則生,利他則久。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如此而已。”

利他,意味着将他人的利益置于自身利益之前,以幫助他人、造福社會為出發點去行動。這種行為并非意味着自我犧牲或無私奉獻到不顧及自身的程度,而是在關注他人需求的過程中,尋找到一種更為廣闊的價值實現途徑。

比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緻力于研究和推廣雜交水稻技術,解決了無數人的溫飽問題。他不畏艱難,紮根田間地頭,一心隻為讓全球更多的人能吃飽飯。他的利他行為,不僅為人類的糧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貢獻,也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和敬仰。

然而,現實中仍有一些人對利他存在誤解,認為這是一種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或者是一種愚蠢的自我犧牲。利他是一種具有長遠眼光的策略。它雖然可能在短期内看不到明顯的回報,但從長期來看,卻能夠為個人和社會帶來巨大的利益。

寫在最後

把自己活成一道光,用生命影響生命,這種利他是一種既能夠成就自我,又能幫助到别人的行為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追随,用我們的善良和愛心,為自己、為他人、為整個社會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