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與被動

鄭重聲明: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語文課上課伊始,老師挂出小黑闆,大多數學生立刻自由地朗讀上面的兒歌。因為是自由讀,聲音很不整齊。

于是老師開始控制紀律:"一二三……"老師的話音一落,同學們立刻放棄朗讀并接上了話頭:"一二三,要坐端;三二一,坐整齊。老師叫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

安靜下來後,老師開始教學:"今天,我們學習《人有兩件寶》。現在老師先讀一遍,然後請同學們齊讀一遍。"

實際上,學生開始的練習出于一種發自内心的學習沖動,是學習的内在動機在支持。是一種主動學習的行為。

而"一二三"以後的學生閱讀,已經變成了外在的要求和強制。跟着老師讀或者是齊讀,都變成了一種被動的行為。

從效果上看,教師的紀律管理行為不僅沒有促進當堂内容的學習,而且還會使學生逐漸滋生消極等待的心理和行為。

總是出現這種情況,學生将最終喪失主動探求新知的熱情。這樣,教師的教學行為就成了負效的行為。

通過這個案例,讓我們看到了學生的激情和興趣是怎麼被掐滅的。

很多專家都在追問,為什麼小學生特别好問,而且願意舉手發言,而到了初中高中發言的人越來越少。

實際上這個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教師的原因不容忽視。

曾經看到一位初中班主任對,班級管理特别嚴格。在上課的時候,要求學生必須把雙手背到後面坐着聽課。

試想一節課45分鐘下來,學生有沒有受刑的感覺?

記得某位專家曾經說,法國的孩子閑下來就亂塗鴉,最後出現了很多的設計師。

我們的孩子被老師們約束的整齊劃一,哪還有創造性?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