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總是留下厚重——寫給父母的人生70年
父母年輕時的合影
今天是母親70歲生日,而我還似乎在不知不覺中被提醒,自己已然在世上度過了許多個春秋。我從未覺得母親老了,她自己也不覺得。但事實卻是,父母年齡大了,而我,也不再年輕。
我的很多同齡人出生時,父母也就20出頭,而我出生那年,母親28歲,父親26歲。哥哥大我兩歲。所以50後的父母,在他們的年代裡,屬于不折不扣的晚婚晚育。
一、會寫書信的女文盲
母親未出嫁時,正值“人民公社”如火如荼的年代。那時,她是女生産隊長,是“風雲人物”。全民吃食堂,勞動力是要用勞動掙取“工分”的,而母親就是“工分”的登記人。那時唯成份論,在農村,貧農、貧下中農的成分高,有政治地位,是人群的領導者。所以,母親隸屬于成分好的那部分人群。
在家裡,母親是大姐,并且是絕對的“大姐大”,下面有兩個妹妹、兩個弟弟。大舅是母親的哥哥,18歲就去當兵了,而母親作為長女,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年代,卻承擔了很多未成年人不該承受的負擔,活兒幹得最多,代父母承擔了很多他們該做的事情,甚至全家人的做鞋、縫補等活計,姥姥再也沒有做過。弟弟妹妹們至少也讀完了初中,而她卻連一天書都沒有讀過。這件事,應該是母親一生的痛,曾很多次在我面前提起,現在我一想起來都會隐隐難過,為母親委屈。——主要惋惜的是,她那麼聰明而上進!
說母親聰明,不是因為她是我的母親才褒獎。舉個例子,她一天學沒有上過,竟然可以寫長信,并且不僅很少有錯别字還寫得極為通順,所以每次大舅收到她的回信都會不禁贊歎一番。相比之下,讀過初中的二舅所寫的信,不僅錯别字連篇,還有很多語法錯誤,甚至邏輯不清。(這并非聽說,而是某年我無意間看到過他寫給二舅媽的信,的确不敢恭維。)
母親從年輕就“活計好”,這是我老家的說法,其實就是“裡裡外外一把手”,就是幹起家裡家外的活兒來,又快又好。所以,娶到這樣的女人,是父親值得驕傲一生的事情。
當年是母親的“二嫂子”給我父母當的媒人。後來父親說,其實他早就“盯”上母親了,我相信那是實話。後來母親到城裡大舅家,差一點被介紹給别人,父親連發幾份加急電報,把母親“追”了回來。若幹年後,她雖然說自己那時太單純,可也是笑着說的,足見并沒有後悔。
二、我有個會放電影的爹
父親高中畢業,後來成為一名農村電影放映員,我記得他一直工作到30多歲。那一年,央視誕生了電影頻道,而他和他的同事們也就被迫光榮下崗了。
正在放電影的父親
那時候最快樂的事,就是每逢村裡放電影,裝電影設備的兩隻大箱子所到之處,就是哥哥和我的“地盤”,不為别的,就因為俺爹是放電影的,俺就這麼“豪橫”。
那時的父親在鄉政府有自己的辦公桌,有時候哥哥和我偶爾也有機會去看看,還有機會“幫”父親把放完的膠片拷貝倒到開頭。把已經播放完的整卷膠片盤固定到支架上,用一個空的拷貝盤纏繞上幾圈膠片後,固定到另一個支架上,手握着裝好的手柄搖把,用力順着膠片纏繞的方向轉動,不一會兒,一盤可以從頭播放的電影拷貝就“倒”好了。
那時,還有一些快樂的事,比如父親有時要對電影放映機進行簡單的維護,機器放在家裡期間,哥哥和我總是喜歡圍繞在父親旁邊,充滿了好奇。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在家直接将放映機投影到牆上,播放了電影《七奶奶》的片段,講的是隋唐程咬金的夫人七奶奶的故事;還用電影放映機配帶的音箱學唱歌,學會了我人生第一首會唱的歌曲《少年壯志不言愁》。
每當哥哥和我玩得最開心的時候,也是父母最快樂的時候。那時候,我們最喜歡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到西廂房狂翻父親的“大箱子”,那就是一個百寶箱。不僅裝着《大衆電影》等精美的雜志畫報,還有各種各樣的電子零件和新奇東西,比如麥克風,幻燈機,幻燈片,洗照片用的“暗室”盒子…,不翻開看看怎能罷休呢?
遇到這種情況,母親一般會沒有耐心去收拾,父親就會默默地一次次地把“大箱子”重新整理好,而迎接我們哥倆的下一次“洗禮”。
三、不斷變遷中的家園
我7歲那年,父母翻蓋的祖屋。我最初對于自己的印記就是那個滿是石階的老屋,也許是因為我太小,也許是因為地基的确很高,那時穿着“屁簾”的我,隻能逶下身子,小心翼翼地探着腳,觸碰到低一級的台階後,才能慢慢地把身體放下去,一級一級地委蛇,又一級一級地攀緣向上,每天不知道要往返多少次。
傳統的北方民居大門
新屋落成後,成為當年村裡的最高建築,加上挂靠在西側的電視天線,更是直沖雲霄。那也是父母為之自豪的事情,畢竟重新翻蓋一棟房子是大事,對農民而言,更可以說就像劃時代一樣的意義。
也是那一年,我爸花了560元買了第一台黑白電視機,上海牌的。還記得家裡沒有電視機的時候,總是成群結隊的到别人家蹭電視,特别是播放電視劇的時候,全村的人幾乎都擠到一起。看到一個孩子吃東西的廣告,還會興奮的說,這不是誰家那個孩子嗎。(有人說,廣告裡的小孩像我)
而後,在父母的努力下,家裡又買了洗衣機,三洋的;我們讀初中該學英語了,又買了雙卡收錄機,帶麥克風,還可以唱歌的;接着又翻蓋了東廂房。
家裡這麼多的變化,看似簡單而幸福。其實背後卻凝結着父母的極大付出。那是建立在六口之家,有老有小的實際需求上的。那是寫在父母結婚時那套被褥上的,——直到現在他們還在鋪蓋着結婚時的被褥,褥單上補丁落着補丁,就向歲月的年輪,記載着他們過往的艱苦時光。
父親下崗那幾年,哥哥和我正在讀初中,為了維持生計,父母在家開起了豆腐坊。每天母親辛辛苦苦地做豆腐,父親走街串巷地去叫賣,再喂養幾頭豬,才勉強平衡收支,如遇突發情況,還要借錢周濟。
為了供哥哥和我讀書,母親每年都要喂上幾口生豬,糧食吃不起的時候,幾乎每天早出晚歸,就靠到處打豬草、割野菜,拿回家燙熟了泡在大缸裡,漚出味道來,再加入一些糧糠之類的東西拿來喂豬。雖然十分辛苦,但是看到豬兒們吃得開心,母親還是露出了滿意的微笑。
即便那樣的情況,我家還是較早一批安裝上程控電話機。雖然不用固話很多年了,我依然清晰的記得當時的電話号碼。(尾數是680)
看到父母的不易,我可以做的,唯有努力學習。小學時候的我,學習成績就幾乎是班上永恒的第一。這期間,曾有一段時間,父母一起到城裡擺攤賣過菜,據他們說,幹得還不錯。但是,隻能把哥哥和我留給爺爺奶奶,我們是那個時候最早的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那時去城裡讀書,是要交借讀費的,也許是費用很高,也許是下不了決定,我們哥倆沒有到城裡去。可對于父母而言,抛家舍業也正是那個年齡無奈奮鬥的真實寫照,離開孩子的日子裡,内心還是很痛苦的。而若幹年後的我,離開孩子們,遠赴他鄉就業之時,也經曆了同樣的心路曆程。
後來,經曆了一兩次回家對孩子老人的探看,看到孩子們依依不舍的狀态和老人眼含熱淚的無奈,父母的内心深處變得異常焦灼,最後還是把已經理順的生意徹底抛棄,無奈的回到了他們身邊。這次也許是一次逆天改命的機會,但是他們被親情所迫,放棄了!
四、人生總會峰回路轉
回到家鄉的父母,原本也陷入了沉思。面對兩個老人和兩個孩子,下一步該何去何從?這時候,要感謝我的爺爺,他其實極不情願放羊,卻主動提出來要為了家庭放幾年羊,把孩子們供出去。于是,爺爺的付出,打破了父母不知所措的僵局,為我們這個偏遠農村的六口之家帶來了一線光明。
接着哥哥順利考上了中專,而後我也考入了高中。家裡還是那樣的拮據。因為學習緊張,我一個月才回一次家,還經常因為沒有辦法拿到200塊的生活費,無奈地含着眼淚返回學校,而父母還經常因為錢而抱怨。這種事情經曆多了,自己也就更知道節儉了,至今仍記得,我在高中時期,為了節省開支,曾經一個月沒吃早餐,當月隻花了51塊錢。
當時的父母,作為普通的農民,真的是把全部的身心都給了孩子們。但是,向黃土裡刨食的人,哪來那麼多的時來運轉?最終的選擇,還是要回到熟悉的土地上來。看到同村的人建設蔬菜大棚使家裡經濟有了起色,父母決定也要靠雙手打造一片天地!同時考慮到爺爺年齡也大了,特别是陰天下雨的去放羊,也不安全,萬一摔到碰到就得不償失了。于是,家裡的經濟來源,就由一群羊轉到了一座大棚。
父母用心經營着一座不大不小的蔬菜大棚,此時家裡的經濟環境稍有改善了。哥哥中專畢業,到廣東打工,不需要家裡開銷了。而我也經曆了一次失落的高考,通過複讀考取了一所南方的大學。這些,也算是父母辛苦勞作後的一種成就感吧,孩子們沒有辜負他們的努力。 ——原來,生活也許很苦,有時候卻也很甜。
五、生活也應該有所感
1、節儉真的很重要
我自己很多重要的人生階段都是在節儉中度過的,甚至可以說,節儉是我在逆境中的制勝法寶。而這個行為方式就來源于父母的影響。現在很多人沒有節儉的生活體驗,或者有些人曾經經曆過卻也沒有真的總結提煉過什麼,所以漸漸地就忘卻了。
為什麼需要節儉?表面上看是個經濟問題,本質上卻是個哲學問題。“節”這個字,最早指的就是竹子的每個段與段之間的連接處。竹子之所以會出現“竹節”,是因為它的營養成分需要階段性的提供,甚至需要停滞一下,蓄積一下力量,再加快生長。看似一個植物的生長問題,也是很有啟發的人生智慧。所以,我們在成長中,是否也需要适當的停頓一下,分析總結一下再接着走呢?的确也很有必要。
那麼,生活中也一樣,節儉就是要有節制的、保持一種儉樸的生活狀态,讓一個人始終保持着一顆平常心。也就是,說到底,節儉是一種心态或心境。這樣是特别有利于适應複雜多變的環境的,同時也為突發狀況做好了準備。比如,你如果缺乏節制,那麼做什麼事情都會失控,不會控制情緒,不能把握節奏,不懂分析節點,久而久之,會變得極度“不自律”和“不自信”,不僅是手上沒有“存貨”,更要命的是,做什麼事情都不會考慮留有“餘地”,花錢時“大手大腳”,做事時“斬草除根”,那麼,無論生活,還是工作,對于各類關系都不會處理好。
2、上學讀書很重要
學曆的确不是最重要的,但是知識很重要,而獲得知識的最重要方式,就是上學讀書。然而,上學讀書是有年齡和時間要求的,如果在你适齡的人生階段中,未能很好地把握機會,那麼也許以後将不會再有那麼合适的機遇,去系統性的進行學習活動。
客觀地說,我們的教育是存在各類問題的,但是學習卻是伴随每個人一生的一種生活方式,因為隻要不學習,就會在瞬息萬變中被淘汰,特别是日新月異的今天,更加突顯在競争激烈的大城市中。因此,不去考慮教育内容的優劣,單從培養學習的行為習慣,以及通過學習的體驗去感悟,進而具備了不斷學習的經驗和能力,是不是最現實呢?畢竟,無論任何人,在離開學校步入社會後,無論他從事體力還是腦力勞動,無論是生存還是發展的需要,都必須不斷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那麼,上學讀書的現實意義就展現出來了,——沒有文化課的基礎,就看不懂學習資料。
還有,上學讀書的過程,還培養很多人具備了閱讀的習慣,這個習慣可以讓人的思想不斷在讀書的過程中進行交換式的反思及提升,可以直接和間接的鍛煉思維能力,強化邏輯性,鍛煉判斷力和推理能力,就可以更好地預判事物發展趨勢,進而提高成功概率和工作效率。
3、走出去也很重要
如果一個人,總是在一定範圍内活動,不僅行動受到限制,思維也會局限在那裡,眼界打不開,很多問題因為沒有見過而考慮不到或不周。這不是用“井底之蛙”的成語去諷刺誰,而是可以逆向思考,通過擴大身體的活動範圍進而提高認知,是一種打開思維眼界的拓展之路,是豐富精神内核的有效方式。
用更高的角度看待問題,可以更全面、更周到;用更深刻的思維想問題,可以更本質、更合理。所以,走出去其實是一種全新的打開方式,讓一個人重新看待世界、認清自我,同時減少了以往習慣性的束縛和依賴,能讓一個人在舉目無親、孤單寂寞、筚路藍縷中,找到生存感和存在感,更可以在創造新世界、打造新生活的過程中找到成就感和幸福感。
一個人,離開熟悉的“舒适區”,走到全新的環境裡,多少會誠惶誠恐、煩躁不安,畢竟一切都是那麼的陌生。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是這份内心的不踏實,反倒讓人變得小心翼翼和倍加珍惜,也更在意周圍的反饋,在乎别人眼中的自己,也會在敏感的審視世界的時候,更容易發現細節的變化,所以這也是一種能力培養的過程,以及對敏銳性思維的鍛煉提升。
4、選擇時機更重要
當一件事情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結果的時候,往往會被人冠以“運氣好不好”之類的說辭。可是,實際上,真正偶然性的運氣是概率極低的情況 ,通俗點說,也就是所謂的“走運的人或事”,不可能完全是靠蒙對的。偶然性一定是建立在必然性之上的,而這種必然性,就是在一定的時空範圍内的某種能力的積累,進而可以在條件成熟時“瓜熟蒂落”,貌似“順其自然”,實則“一切必然”。
這種必然性的出現,不僅是量的積累那麼簡單,更需要進行較為精準的判斷,所以選擇性又變的極為重要,而選擇的核心就是“時機”。如果“時機”也靠蒙的話,那麼概率豈不是更低了呢?
孔子讀完《易經》,說“時也命也”。簡單地理解似乎在說,時間決定命運,相關的成語也不少,比如時來運轉、機不可失、生不逢時、時過境遷等。但他真正要表達的意思,難道隻是要描述這些現象嗎?當然不是,而是在告訴世人,要提前布局,把握住時機,自己利用這個規律去撬動命運的年輪。當然了,很多時機自己是無法創造的,是需要耐心等待的,但是那個時刻到了,要能去扭轉乾坤,所以還是需要花時間去累計經驗、做足準備的。
5、一生學習最重要
大多數的知識都有保鮮期,特别是在“學以緻用”的前提下,也許更新換代更明顯。所以,學曆也就更不重要,敲完門之後就不要太在意了。為了當下的生存和發展,我們養成不斷學習的習慣,才是持續輸出的最合理的方式。從生物學的角度說,不斷的學習提升應該是人類區别于一般動物的特征之一,那麼,也可以理解為,這種技能應該是生而為人的一種意義所在,不去學習也許就跟普通生物沒有太大差别了。
就個人而言,不斷學習可以提升自我,擴大自身影響力,直接或間接的改變着一定範圍内的小環境。那麼放大了看,你影響到的人又會影響别人,比你影響力更大的人如果受到你的啟發,則會影響的範圍更加寬廣,所以,人類之所以不斷發展進步,之所以可以統治地球、探索宇宙,就是依靠在強烈自驅力之下的持續學習,生生不息,代代相傳。你說,意義大不大?
總之,父母的人生70年,給了我很多的啟示。我的40年閱曆,也融入了他們對我的深刻影響。人的一生,需要總結的實在太多,值得思考的也同樣浩如煙河。那就讓我們一代一代的傳遞快樂,把最本真的生命維度打開,希冀于美好的未來時空吧!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