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任與安全

      安全是人與人交往過程中産生的首要需求,滿足安全需求最根本的途徑和方式就是建立信任。

      安全需求是指人對生命、健康、以及财産安全的焦慮與擔憂。

      生存方面的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包括衣、食、住、行、性等方面,這些基本需求在自給自足的時代滿足程度有限,随着社會發展、社會專業化分工提供了更多、更有效、滿足程度更高的選擇,但同時也帶了新的需求問題,其中最直接的就是安全需求,也就是,社會聯系越密切、越頻繁,由此産生的安全問題越突出,這種對生命、健康、财産的焦慮一是由于你我關系建立的不同方式的影響所造成的,二是由于從需求産生到需求實現這一過程中随着時間延續、環境變化等原因導緻結果的不确定,都會增加這種焦慮與擔憂。

      人的需求滿足、關系建立的方式主要有搶奪、偷盜、欺騙、交換等,前三種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一方得益是以一方受損為前提的,如果這種方式成為社會聯系的主要方式,所有人的安全都沒有保障,短期内,這三種方式滿足需求依據的都是非正常力量,比如搶奪靠暴力、偷盜靠冷血、欺騙靠無恥,但作為被搶奪、偷盜、欺騙損害利益的一方,其忍耐、無感都是有限的,最終都會引發激烈的反抗,尤其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本質上縮小了個體之間力量差距,依靠上述三種方式及其背後的力量建立關系,難度在增加,對抗的烈度在增加,最終結果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加,所以安全得不到保障,而且為了安全所要付出的成本更是瘋狂加大。

      采用交換建立關系滿足需求,同樣面臨着安全問題,但這種安全問題主要是由于結果的不确定而産生的,安全問題的表現也主要反映在财産層面,對生命、健康的影響有限。

      首先以交換方式建立關系必然是在一個開放的社會環境中,也就是存在第三方的“他”,因此,這種環境下,“我”處于相對優勢的地位,“我”的需求明确,“你”和“他”必然為了滿足“我”的需求而展開競争,“你”“他”之間會保密(商業秘密),但對于“我”一定是公開的,公開的承諾、真實的信息以換取“我”的信任,最終影響“我”的選擇。

      其次,在“我”長期的、持續的、重複的需求滿足過程中這種你我他的關系也許會改變,但對于“我”而言,選擇、評判的标準不會變,那就是信任為基礎,包括對品質的信任、對服務的信任和對品牌的信任,這種以信任為基準的關系準則會成為普遍的社會準則并演化為法律,使得信任有了社會力量基礎,安全有了社會制度性保障,即使在具體的你我關系中會有一些财産關系問題,也能在社會法制的支持下得到合理補償。

      可見,基于需求滿足關系建立而産生的安全需求,隻有在健全的社會信任體系中才有可靠的保障,而這個體系建立的基礎是所有社會個體都認同這種信任為基準的行為準則并自覺踐行。否則一部分人認同、一部分人不認同,甚至不認同的人要求别人認同并遵從,那無疑就是欺騙,就是對社會信任基礎的直接損毀,那樣的話,老實人吃虧就是普遍的現象,欺騙反倒成了習以為常,假面具成了标配,人性泯滅成為必然。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