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

...

芒種是夏天的第三個節氣,風禾盡起,盈車嘉穗。

在北方,小麥于此時成熟,正是收獲的季節。為什麼有“芒種”這個說法呢?不應該是“忙收”更貼切嗎?

古人認定這個節氣名稱的理由,是根據自然氣候的變化來講的,氣溫升高,雨量充沛,空氣濕度大,适宜有芒之谷類作物種植,比如晚稻等,過了時節植物成活率就會降低,可謂因時而種。

其實種植與收獲有時看上去隔得很遠,不是在同一個季節,但從另一個角度看,收了麥子才能騰出地來種玉米大豆,兩者又是連續的動作,結束與開始,在黃河流域寬廣的大地上連綿起伏,才有了華夏兒女的根基。

何謂芒種,在作家林清玄先生的筆下,也有一番詩意描繪:“芒種,是多麼美的名字呀!稻子的背負是芒種,麥穗的承擔是芒種,高糧的波浪是芒種,無人菊在野風中的盛放也是芒種”,似乎所有始于希望,結于豐盈的忙碌,都可稱為芒種。

“種”是一個很好的動詞,童叟皆知的好,不管小娃還是老農,都能說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人生哲理來。

在種的這個行為中,人們抓住了時間,找到了存在,把握了機會。

...


與此相對應的還有一個“想”,中國人講究謀定而動,講究三思而後行。這很好,但不要成為想的巨人,行的矮子,讓一切均成為頭腦中時時卷起的風暴,風過雲止,頹然到下。

想都是問題,做才有答案。

...


我覺得,即便一個什麼也不懂的人,也能在種當中得到機遇,怎樣開墾土地、如何選擇并埋下種子、如何澆水施肥、進行田間管理,一長串的問題,等着你解決,也讓人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明白了自己,成就了自己。

其實在哪種都一樣,在田地裡種的,在習題集上種的,在錯題本上種的, 在黑闆上種的,在電腦上種的,在思想上種的,……我們每天都在種,時而滿載而歸,時而一無所獲。不斷的開始,不斷的結束,生命在種下和得到間有了奇妙的韻律。

芒種讓六月變得雀躍,讓世界變得豐盈,再有兩天就是高考了,對很多人來說,今年的芒種,無疑是一個熱烈又沉甸甸的節氣。

那句流傳數年的口号又會或明或暗地悄悄響起,“這是你改變命運的機會!”對一少部分人來說,這的确是階層躍遷的好機會。對大多數人來講,特别是在世界變幻莫測的今天,一場考試怎麼就能确定命運這種未知的将來時态?還不如說一個人的學習能力、學習習慣、眼界思想更能決定一個人的未來走向。

高考怕隻是個開始,後面有無數個考驗在等着,沒關系,請相信,人生勤勉,所種必有所得,靜耘磨砺,鋒芒鑄就希望。

況且,這一場考試,是你無數個日日夜夜種下與獲得累加的總和。高考那天,和平日裡尋常的每一天都一樣,你隻需如以往那般,吃過早餐,拿起鋤頭,去你慣去的那塊地裡,做你做過千百遍的動作,千萬人與你同在。

在無數個平行時空裡,曾經的那個你,會與此時坐在考場裡的你彙合,埋頭,思考,計算,書寫,開始,結束,循環往複。少年,請相信,你經曆過的那些春夏秋冬,白天黑夜,都在默默譜寫一首時間的歌,那熟悉的美妙的旋律,會帶你去往你想去的地方。

芒種,願孩子們在自己的一畝田裡,不懈怠,不憂慮,不慌張,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充滿希望地種植與收獲,感受歲月美好,迎來前路坦蕩!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