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那些考試作弊動機,記得對症下藥

“考試作弊”可謂是一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從考試制度誕生以來,這個問題就一直令考官和老師們頭疼。

夾帶、抄襲、暗号、替考……這些方法不僅僅是做到了全國統一,甚至是穿越了時空,再先進的作弊手法也離不開這老幾樣。

...

但是,你有沒有好奇過,為什麼考生甯可冒着巨大的風險也要作弊呢?

翻開字典,我們可以看到“作弊”是一個動詞,它代表着一種“不道德”的行為。既然是行為,我們就要看一看“動機”。

很明顯,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和恨,也沒有“心血來潮”的作弊。雖然不能說所有考生都有過這種行為,但除了學神,想必剩下的就是有賊心沒賊膽的同學們了。

别着急否認,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考場上,你做完了卷子正在檢查,感覺有累,于是你擡起頭揉了揉自己的脖子。這時,你看見斜上方年級第一的卷子有半頁垂到了書桌下,一大溜選擇題的答案被你盡收眼底。其中,正好有幾道題是你不會的。

...

如此,你會不會改答案呢?

有同學告訴我:傻子才不改!

沒錯,盡管你是在不經意間看到了大佬的答案,但那幾個字母已經在你腦海裡揮之不去。既然可以因為這幾道題得到更高的分數,為什麼不呢?

到了這裡,作弊的動機就有了一個大緻的輪廓,下面我們就來分類讨論一下不同學生的作弊動機。

一、“保命”型

在這個群體中,除去“破罐子破摔”的娃兒,59到60之間差的不是一分,而是一條命!

這類學生作弊的動機很單純,無非就是想要及格,高中及以下年級學生的動機沒有大學生那樣強烈,畢竟就算挂了也不用補考重修,頂多就是回家挨一頓打而已。

二、“機遇”型

這類大部分是成績處在中遊的同學,一般不會鬧出什麼“大動靜”,隻不過是想讓自己的分數更好看一點兒。

在監考比較嚴的時候,他們可能就算準備了“小抄”也不敢掏出來,最多就像我前面舉的那個例子,如果趕上了“天時(老師轉身)地利(身邊有靠譜小夥伴)人和(眼神夠好)”,那不抄白不抄嘛!

...

三、“壓力”型

這類裡成績好的同學比較多,以前幾名為代表。

有人會疑惑:為什麼“好同學”也會作弊呢?

因為在他們身上,成績不單純是一個數字,還代表着榮譽和金錢(獎學金)。不僅是老師和家長,他們自己也會給自己施加壓力,作弊是為了保證自己不掉下“神壇”。

如此看來,每個學生似乎都是“嫌疑人”。那又是什麼,讓無數花季少年走上了“作弊”的道路呢?

《當代教育心理學》書上說:“學生的不良行為絕非空穴來風,一定是有原因的,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原則說明,一個行為之所以持續了很長時間,是因為受到了某些強化的維持……”

所以說,如果想要減少作弊行為的出現,就要追根溯源,找到其所對應的“強化物”。

前面我們已經分析過了三種類型學生的作弊動機,但除了學生本身之外,還有一些“幕後黑手”。

首先,是來自于家庭的強化。家長朋友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逐漸忽略了對孩子心理健康的關注。有時家長會聽信一些“教育方法”,對孩子進行“威逼利誘”,以達到讓他們考出好成績的目的。

...

但要注意的是,任何方法都要有一個“度”。家長在制定标準的時候要結合孩子的具體情況,如果異想天開,盲目地追求好成績,也不考慮試卷難度等外界因素的話,孩子不作弊如何才能達到要求呢?

還有一些成績一貫很好的同學,他們經過長時間的積累,不知不覺間将家長對自己的期望轉化成了對自己的嚴苛。希望廣大家長能對孩子多一點寬容和理解,允許孩子成績的波動,共建和諧的家庭環境。

其次,是來自于學校的強化。這裡包含老師、學生、學校三個主體。

先說老師,作為一名人民教師,要給學生正确的引導,處理學生問題的時候要盡量做到公平公正,而不是隻根據成績來定義一個學生。隻有讓學生知道成績不是唯一憑證,才會不執着于分數。

...

接下來是學生,或者說是周圍的同學們。人多了就會産生群體,小到班級大到學校都會有一個整體的“風氣”。

如果一個班裡作弊之風盛行,對于每一個個體來言,“作弊”這種行為所帶來的“負罪感”就會降低,從而認為這是一件約定俗成的事情。

這時候就體現出了學校的重要性,準确地說應該是學校的規章制度。如何監考、發現作弊學生如何處理等等,這些應該是學校要考慮到的問題。

如果監考者對一兩個學生的作弊“視而不見”,覺得“不能耽誤他的前程”,那麼就會引發其餘同學的不滿,繼而這種行為就會“傳染”開來,甚至有些同學會覺得如果自己不作弊就是吃虧了。

總體來說,作弊這件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是比“讓座”問題更加令人頭疼的。因為“讓座”隻涉及道德層面,而“作弊”則是在道德與法律之間遊蕩。

或許,等到什麼時候大家都認為作弊是一種“大逆不道”的行為,才可以真正有效地降低“作案率”。

...

道家有一種思想叫做“不尚賢”。也就是說,如果大家都不把什麼當成“好東西”,就不會有人去偷去搶。

同理,如果我們可以徹底更新教育理念,不僅僅是把“素質教育”挂在嘴上,從小告訴孩子們成績不好也不一定是個“壞孩子”,我想,作弊的人數應該會更少吧。

“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隻要我們還是将考試分數作為評判學生的唯一标準,就很難避免會有人作弊。想要從源頭上解決就隻能改革學生的評價體系,但是在現有條件下是不太現實的。

期末考試臨近,在這裡,我也希望同學們要做到“誠信考試”,畢竟分數是給外人看的,知識可是自己的。

文字來源:舟姨

圖片來源:網絡

本期責編:蒼鳍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