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張苗苗,我寫了一篇“敏感”的文章

...

大概是星期一,《讀寫月報新教育》編輯部寄給校長一本今年第4期的雜志,剛好上面刊登了我的一篇近作《小敏的課外書》(點擊題目可閱讀全文)。政教處黃老師從校長那拿過來看後,就把它送給我了,因為我還沒收到這期樣刊。

到了辦公室,正好學習委員羅其明在這兒。我把雜志翻到自己那一篇,給她看了标題上的那個插圖——《成長不煩惱》的封面,問道:“這本書,你有看過嗎?”

“嘿,這本書怎麼印在這裡呀?”她有些驚訝。

“是啊,因為《小敏的課外書》是楊老師寫的,和《成長不煩惱》這本書有關。編輯真厲害,竟然能找到這本書的封面,把它印上去了。”

“楊老師,你文章又發表啦?”羅其明一臉的驚喜,“讓我看看,可以不?”

“可以的。不過,你要在比較空閑的時候來辦公室看吧,比如自學課,或其他休息時間。”

“好的。”

...

午休時,我讓學生把張苗苗叫到了辦公室。她站在一旁疑惑地等着我說話。我沉默不語,卻拿出了筆,在桌頭的一張報紙上寫着:我寫了一篇以你為素材的文章,主人公叫小敏,是一篇小說。

然後,我用手指指着這句話,讓她看。

她低頭仔細地看了一下,我又問:“看得明白嗎?”

“看明白!”她點頭。

“那你要看我的這篇小說嗎?”

“要的——”她微笑道。

這時,羅其明端着作業本過來。我就把這本雜志拿給她倆,讓她倆坐在辦公室靠裡的陳老師那個位置看。

她倆一看完,臉上就顯露出難以言說的笑意。

我說:“你們看了,說說讀後感吧!”

“啊……”她倆顯得很不好意思的樣子。

“也是哦,這篇文章比較敏感,還真不好當着老師的面說出來……”我想了想說,“那就寫出來吧!老師是想了解一下你們作為小孩子,讀了這篇‘敏感文章’後的心理與想法,和我們大人的感受有什麼不一樣。為以後寫文章提供借鑒,讓文章寫得更能了解孩子,更為真實。”

她倆聽了我的話,馬上點頭同意了。

“那好,你們回去就把感想寫在紙張上,這兩三天交給我。”

...

第二天,她倆又把好朋友——班長吳園園帶過來看那篇文章,說再看一遍才好寫出讀後感。三個人擠在原來的位置上津津有味地看起來。

又過了一天,她們就把各自的讀後感拿給了我,都被我抄錄到了筆記本上:

羅其明:我覺得,文中的李老師能夠很深入地理解小孩子,和我們的楊老師差不多。而那位副校長卻不能理解小孩子,他不知道主人公小敏為什麼要在上課時看那本課外書,而且還把這件小事情看成非常嚴重的大問題。幸好李老師幫助了小敏,沒有使她受到更大的傷害。不過,小敏也有不對,不應該在課堂上看課外書,沒有專心聽課。其實,我也有看過《成長不煩惱》這本書,裡面有很多内容是對成長有利的,目錄也蠻吸引人的。

吳園園:我也感覺,這篇小說裡的李老師是一位能夠理解學生的好老師。他沒有像副校長那樣,隻因為一點“敏感”的小事情,就要讓小敏轉學。副校長并不了解,也不想去了解小孩子的心裡是怎麼想的,所以,小孩子無法跟他溝通。雖然小敏在課堂上看課外書也有錯,但這種錯是可以改正的,不會像副校長講的那麼嚴重。

張苗苗:我感覺這篇文章寫得很好!它生動地寫出了李老師很能理解人,很能理解小學生的心靈。我覺得副校長很兇,也不能去理解學生。我也有不對,跟小敏一樣在課堂上看《成長不煩惱》,沒有專心聽講。楊老師就像小說裡的“李老師”一樣,原諒了我,讓我知錯就改。小說裡的副校長做得不好,不應該為一點小事就讓小敏轉學。他還說《成長不煩惱》是不三不四的書,我并不那麼認為。我很喜歡這本書,一看目錄就很引人注意,如果你看了,也會很想看的。總之,我覺得楊老師的這篇文章寫得很好!

...

在這期間,我也對張苗苗說:“《小敏的課外書》雖然取材于你和楊老師之間發生的事,但是,文中的‘小敏’已不是你了,‘李老師’也不是我。那個‘副校長’更不是我們學校的副校長,隻是我設置的。而且小說裡的很多情節,在你我身上根本就沒發生過。”

張苗苗聽了直點頭,她也很明白,這是我“創作”的小說。因為我從四年級開始就給學生介紹小說了。再說,課本中也有好些小說,比如這學期中的《橋》《金色的魚鈎》《刷子李》《猴王出世》等。還有,我也曾為他們讀過自己寫的小說,比如《那盆水仙花》《決心》《老師,我很膽小》《這個男人,今生你無法報答》《一張彙款單》等(點擊以上題目可閱讀)。

張苗苗說:“楊老師,我很開心,因為我的原因,讓你寫出了一篇好看的小說呀!”

我說:“是的,我也要謝謝你,如果沒有你的緣故,就沒有這篇《小敏的課外書》了。”   

  2009年5月27日星期三

如要閱讀更多文章,請加公衆号:溫州好老師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