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深度彙談的方式讀“深度彙談”

時隔一周,大家如約相聚在周日的《聆聽火山的聲音》雲讀書會。這是一個關于米羅在面臨火山危機時,從自我察覺到引導全村“深度彙談”,最後開啟創造源泉,釋放集體思考魔力的寓言故事。

“久而久之,這些話闆形成了圍籬,而整個鄉裡的鄰居們也逐步發展,定義出p類型、q類型及其他不常用的符号。這麼一來,人們所說的話便形成這個社會的結構。”

從我們日常的說話方式,或者如宋濤老師所說的“心智模式”,大概也是這麼一種固化的狀态。比如于彥在自我介紹的環節說到剛過去的五一勞動節,老公幾天都外出騎車,她和兒子宅在家裡;母親節這天假期,她希望兒子有所表示,但是兒子不以為然。對于這些于彥是有怨氣的,但是當老公察覺到,再用自我防禦的方式回應她時,她選擇沉默;對于兒子的不以為然,她也選擇了沉默。


“居民隻要将頭持續朝逆時針方向旋轉,直到出現‘砰’的一聲巨響, 腦袋裡的想法就會漂浮在空中。

隻有少數村民親眼看過這種罕見的現象,因為他們的頭都太緊了。”

或戰或逃,這是人類面對危機時最原始的兩種反應。反應在“對話”上,其實也會有同樣的兩種的固化狀态:争辯或沉默。我們也和書中的村民一樣,頭太緊了,不習慣去挖掘一下深層一點的想法。比如吃飯時,孩子突然站起來繞過我們走到桌子的另一端,我因為最近一直在糾正孩子的餐桌禮儀,所以馬上嚴厲地說:“請你遵守餐桌禮儀!”孩子馬上大聲回應:“我要拿張紙巾!”本來在神遊的爺爺突然聽見孩子大叫,不分青紅皂白地就來了一句:“怎麼跟媽媽說話的,要有禮貌!”......


...

“隻有米羅沒加入這兩個團隊,她看到愈來愈多的話闆掉到兩個團體之間的地上。

一道牆開始形成了。

這道牆一直升高,直到彼此都快看不見對方了。

有些人感到挫折,便開始把木棍及石頭丢擲到牆的另一端,很快的,情況惡化成猛投話闆。(在村裡,話闆是會傷人的)”

“我們是反應導向的族群。我們隻是對問題作出回應,沒有好好思考所有的可能性,我們總是聽從講話最大聲的那個人的意見。”

宋濤老師說評判産生區别,區别導緻沖突。

鐘玮提出的關于“方方日記”的案例就非常典型,力挺的一方和反對的一方在網絡上開展如火如荼的罵戰,甚至讓朋友之間築起高牆。方方就是那個說話最大聲的人,是意見領袖,在這個全民失語的年代,大家都需要意見領袖;也正是大家的擁護,成就了意見領袖,“失語”更是從被動變成了主動。

幸運的是,還是存在少數人,像米羅那樣,從對壘中抽離出來。她們是放下評判的人,隻有放下評判才能更冷靜地分析意義、或者提出有創造性的意見。

然而真的是所有的問題都有确定的答案,或解決之道嗎?比如方方日記的罵戰,其實是兩種價值觀的PK,可以說雞同鴨講,根本就是道不同不足與謀。當然,如果是家庭或團隊,就很有必要梳理價值觀了,這也是我們讀書會的核心價值所在——沉澱同頻的成長夥伴。


“‘我真不敢相信你是這麼想的!’雅克斯先生指着他太太的一塊話闆驚叫。這個團體掉進了不舒服的沉默當中。

過了很久,米羅提示,‘試着向彼此提出問題吧’

剛開始,大家的注意力不禁放在想法的對或錯上。

但是在米羅的引導下,再加上彼此都在想法上做了更深一層的探索,他們愈來愈能接受新的見解。

他們開始意識到,他們大聲說出來的話,并非都能傳達出内心真正的想法,他們試圖找出更真誠的方式來表達内心的觀點。

最後,他們終于看見以前沒有考慮過的可能性。”

很多時候,我們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想法,更不要說我們說的就代表我們的想法。與其神經質地去猜測别人的潛台詞,不如試着向彼此提出問題吧。

再強調一次放下評判。壓下第一反應,聽全别人的意思。然後修煉自己保持内心的清淨。生活中處處是道場,保持最大的善念,讓時間去化解誤會。

...


“他們感到内心的信任感及智慧都更加深刻。這個小圈圈的範圍似乎不斷地擴大,再擴大......”

讀這個故事的過程,大家頭腦激蕩,思想碰撞,互相照見。在燒腦的兩小時中,我們也在逐步打開自己,嘗試着深入彙談。雖然不算輕松,但是讓人感覺收貨滿滿,甚至需要花點氣力才能整理出來。直到我寫到這裡,還意猶未盡覺得沒有完成學習的閉環:正因為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去實踐才是最為重要的一環。所以大家這次不謀而合的結束語都是:練習、修煉。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