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講堂留影116
2023-12-21 一百一十六課
古文經典交流學習群 郭老師
郭志強,1996年畢業于河南大學曆史系 ,中學高級教師,曾任《中學政史地》編輯部主任。
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語音整理
今天我們接着來共同學習《論語·公冶長篇》的第二十五章。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
這一章裡出現了一個新的人物,左丘明。左丘明,左氏,名丘明。還有一種說法是,複姓左丘,名明。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史官。
他活動的時代應該比孔子早,因為從這一章裡的語氣來看,孔子是對他非常敬重。而他其它的事迹我們又知道的不多。但是,春秋晚期到戰國的早期,魯國還有一個史官叫左丘明,也就是《左傳》的作者,他是中國傳統史學的開創者。
《左傳》的作者左丘明與孔子在這裡談到的左丘明是不是一個人呢?我們不去詳細的考證,隻說結論,就是《論語》中這個左丘明和《左傳》的作者,應該不是一個人。從《論語》的體例以及孔子對他的态度來看,這個左丘明應該是一個德行高深、知識淵博的謙謙君子,曾經擔任過魯太史之職,而且年齡也比孔子大,孔子對他是極為敬重,奉為楷模。
因為我們知道整個《公冶長篇》呢,就是孔子對曆代先賢的評價,當然也包括他的一些弟子的評價。在這個言談話語之中,孔子對左丘明極為敬重,好像是他的粉絲一樣,一步一趨,所以我們說他應該年長于孔子。而《左傳》的作者左丘明,他出生的時代應該是戰國的早期,比孔子要晚,因為司馬遷在《報仁安書》中明确的說“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我們回到文本上來看,“巧言令色足恭”,意思就是說,如果一個人隻會花言巧語,見到人就滿臉堆笑,注意,是堆笑,是堆出來的,不是自然的笑,就有點過分的谄媚,恭敬達到了極緻。甚至呢,有點低三下四,卑躬屈膝的味道。這種人左丘明不喜歡,當然,孔子說我也不喜歡。
“匿怨而友其人”,就是明明厭惡某個人,卻把這種怨恨隐藏起來,故意對他好。注意這個“友”不是和他做朋友的意思,而是故意的交往讨好,有這個含義。這明顯這是一種非常虛僞的表現。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實際上孔子是一個非常清高孤傲的人,他很少對人低三下四,卑躬屈膝。就算你不采取我的政治措施,我也不會對你過分的讨好。
當然,孔子他也有這個資本,因為他是當時的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又當過官,又有那麼多學生,他不需要讨好别人。但是一個普通人呢?尤其是一個業務人員,往往需要與客戶搞好關系。這時候就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就是“匿怨而友其人”。就算他内心對這個客戶恨的牙癢,暗中罵娘,但是見了面恐怕也得虛與委蛇。畢竟還在與對方交往做生意,還指望從他那兒賺錢呢。
那我們對這種情況呢,也應該給予充分的理解。畢竟生存不易。但是如果隻是靠這種卑躬屈膝,這種虛僞的友情之下來賺錢,我覺得這種銷售的檔次就有點低。這讓我想起來現在非常火的一個人,董宇輝。一個新東方的英語老師,在教育培訓行業遇到寒冬的時候,轉型做了一個網紅,帶貨的直播。正是在他的網絡直播上,充分的顯示他的才華與溝通的藝術,很多人甯願買一些自己不太急需的東西,也要支持他的工作,也讓我們看到了知識的力量。甚至呢,一些中年女性出于對于他的喜歡,都直接自稱丈母娘了。
在現實生活中,也确實有很多銷售人員把東西賣給别人的時候,也和他成為了朋友。我覺得這樣的一個銷售或者是業務人員呢,他實際上有着更高境界的修養。當然,像董宇輝他這樣的修養和知識的水平,我們暫時可能達不到,但是我們可以朝着他這個方向去努力。
作為一個君子,作為一個現實生活中的人,無論處在什麼樣的一種境地,都要朝着一個更好方向去發展。在開始的時候,我們可能迫不得已要跪着掙錢,但是每個人都要不斷的修煉自己,慢慢兒的學會站着掙錢,甚至呢,将來有一天躺着也可以掙錢。
我們前面曾經說過,孔子認為“巧言令色鮮矣仁”,隻會說好話讨好别人的人很少有仁德,如果再加上了一個“足恭”,就是過分的恭敬,就有可能讓人讨厭了。我們在生活中,實際上也要把握這樣的一個尺度,恭敬是發自内心的,而“足恭”就有點過頭了,就有點兒喪失人格了。
楊伯峻解釋
左丘明——歷來相傳左丘明爲《左傳》的作者,又因爲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説遇:“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又説他是《國語》的作者。這一問題,經過很多人的研究,我則以爲下面的兩點結論是可以肯定的:(甲)《國語》和《左傳》的作者不是一人,(乙)兩書都不可能是和孔子同時甚或較早於孔子(因爲孔子這段言語把左丘明放在自己之前,而且引以自重)的左丘明所作。
錢穆解釋
左丘明:魯人,名明。或說即《左傳》作者。惟《左傳》稱左氏,此乃左丘氏,疑非一人。
李零解釋
“左丘明”,是孔子稱道的前賢,魯人,生卒不詳。前人或以為孔門弟子,不可信。
孫中興詳解
孔子在這章表明自己和古代賢人左丘明一樣都不恥的幾種行為。
孔子說:“說好聽的話,表現出好臉色,外表過度恭敬,卻沒有内心的真感情,這是左丘明不恥的行為,我也覺得不恥;心裡暗暗怨恨一個人卻還跟他做朋友,左丘明不恥這樣的行為,我也不恥這樣的行為。”
這段話分成兩部分:前段是講“巧言、令色和足恭”三件事;後段說的是“匿怨而友其人”。這兩部分孔子都和左丘明一樣覺得是不恥的行為。
“巧言”和“令色”在《學而篇》和《陽貨篇》中都出現過,就是說“說好聽話卻不是真心”和“給人好臉色看卻也不是真心”。孔子認為這樣的人都是“仁”的正能量很稀薄的,所以他也說過“巧言亂德”(《衛靈公篇》15.27)。這裡多加了個“足恭”,乍看和“腳”有關,其實是外表恭敬卻不是真心(邢昺認為“足”是“成”,全句是“巧言令色以成其恭,取媚于人”;朱子認為“足”是“過”,就是“過度恭敬”)。李巡和戴望都認為這三項分别代表:口柔、面柔和體柔。這三項孔子都和左丘明一樣,不恥這樣隻重外表形式而沒有真心的行為。
“匿怨而友其人”,講的是明明心中對這個人有強烈的不滿,卻不跟他說,而外表還和他像朋友一樣親近,這也是孔子和左丘明一樣不恥這樣用外表的親善來掩飾内在的怨恨行為。
總之,左丘明和孔子一樣,都不恥這種“表裡不一”的行為。
至于本章的“左丘明”是否就是傳說中寫《春秋左氏傳》(或稱《左氏春秋》,或簡稱《左傳》)的人,古人并沒有定論。除了吹毛求疵的人之外,一般人都不覺得很重要。總之左丘明應該是孔子的偶像才是。跟偶像站在同一個道德高度上是很令人高興的。
最後要談一下“恥”。這是孔子覺得士人該有的自我内在道德要求,而不隻是看外人的批評反應才會覺知的反省。換句話說,“恥”不該隻是為了面子這樣的“外控道德”,更應該是自我要求的“内發道德”。《說文解字》說:“恥,辱也。”對現代人習慣“恥辱”合體來說,等于沒解釋。其實從“耳”和“心”組合的恥,似乎也可以看出是“聽到别人的批評以後回頭去内心反省”的意思。如果是“耳”和“止”的組合,也可以看成“聽到别人的批評之後就停止不當的行為”。總之,知恥就要勇于改,所以說“知恥近乎勇”(《禮記·中庸》)。
《論語》中提到君子“恥”的項目有五:“躬之不逮”(《裡仁篇》4.22),“邦有道,貧且賤焉;邦無道,富且貴焉”(《泰伯篇》8.13);“行己有恥”(《子路篇》13.20),“邦無道,穀”(《憲問篇》14.1),“言過其行”(《憲問篇》14.27)。“不能恥”的項目則有兩項:“惡衣惡食”(《裡仁篇》4.9),“下問”(《公冶長篇》5.15) 。
孟子更是努力提倡知恥。他說過“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接着又強調說:“恥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不恥若仁,何若人有?”這些都是對孔子說法的進一步發揮。
荀子也說:“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是以不誘于譽,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為物傾側,夫是之謂誠君子。”(《荀子·非十二子》)這些話也很能承傳孔子說法的要義。
其他古籍上也說過類似的話:“君子恥服其服而無其容,恥有其容而無其辭,恥有其辭而無其德,恥有其德而無其行。”(《禮記·表記》)“卑賤貧窮,非士之恥也。夫士之所恥者,天下舉忠而士不與焉,舉信而士不與焉,舉廉而士不與焉;三者在乎身,名傳于後世,與日月并而不息,雖無道之世不能污焉。然則非好死而惡生也,非惡富貴而樂貧賤也,由其道,遵其理,尊貴及己,士不辭也。”(《說苑·立節》)“夫有恥之士,富而不以道則恥之,貧而不以道則恥之。”(《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上》)“孔子曰:‘君子有三患。未之聞,患不得聞;既得聞之,患弗得學;既得學之,患弗能行。有其德而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而以無其行,君子恥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恥之;地有而民不足,君子恥之;衆寡均而人功倍己焉,君子恥之。’”(《孔子家語·好生》)“君子有五恥: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恥之;地有餘而民不足,君子恥之;衆寡均而倍焉,君子恥之。”(《禮記·雜記下》《說苑·談叢》)以上種種主張都令人動容,但是好像還是擋不住曆代許多讀書人的“無恥”。
如果是交朋友,我們當然會相互要求“内外如一”,“心口如一”,這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而我們一旦有“不如一”的情況出現,若蒙朋友指正,我們不也應該“知恥即改”,這樣大家才能在道德上有所進步。這應該就是孔子在“益者三友”中提到“友直”的意思(《季氏篇》16.4)。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現代社會的服務業雖然強調“情緒勞動”的重要,可是如果服務人員隻是有口、有色、有恭,卻無心,不也會讓人不開心嗎?明明客人有錯,卻要因為“顧客永遠是對的”的信念,而表示出若無其事的樣子,這樣服務人員心中不也會不開心嗎?總有一個比較合情合理的“情緒中道”吧!
最後補充一下,《管子·牧民》将禮、義、廉和恥并舉為“四維”,成為台灣地區中學義務教育的“共同校訓”。不過,似乎也像所有訓詞一樣,都是挂在牆上好看的。
挂在牆上或嘴上,而不是落地在實踐上,我相信不隻是我,連左丘明和孔子都會覺得“恥之”。
〔按〕《論語》提及的左丘明是不是《左傳》作者左丘明呢?綜合各家的見解,大概率不是一人。因為《左傳》作者是不是左丘明也無定論,大概率不是。
铎罡 書
添加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