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28)

一紙“流放夜郎”的诏令,讓58歲的李白再次出發上路了。

這年冬天,他終于抵達今貴州桐梓縣境内的夜郎。雖是西南部,蕭索荒涼外,仍苦寒無比。我想,這不止是環境的荒涼,天氣的寒冷,縱使狂放豁達如李白,他此刻的心情恐怕也多少是陰冷灰暗的。

從前,即使孤獨,也可以就着清風明月淺斟低吟,對着萬水千山縱飲高歌,如今,再沒了那份興緻。李白不知道,這次流放是否有歸期。(有些學者考證,李白沒有到過夜郎,是流放途中行至夔州一帶獲知了特敕令,遂轉身搭船東下。)

有,且很快。759年春,因關中大旱,朝廷發布了一道特敕令:天下所禁囚徒,死罪從流,流罪以下一切放免。

獲知敕令,李白心花怒放,立即啟程向北進發。在白帝城,乘舟順流東下江陵時,他在船頭吟出了一首多少華夏子孫難以忘記的名作《朝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裡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李白将遇赦後欣喜若狂的愉悅心情與江山的壯麗多姿,順水行舟的流暢輕快融為一體,全詩無不誇張和奇想,寫得流麗飄逸,驚世駭俗,但又不加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這樣的詩歌不必解析,隻須用心感悟。我很喜歡餘秋雨先生那段樸素自然卻富含詩意哲理性的诠釋,如下:

快,快,快!趕快逃出連自己也完全沒弄明白的政治泥淖,去追趕失落已久的詩情。追趕詩情也就是追趕自我,那個曾經被九洲所熟悉、被妻子抱住不放的自我,那個自以為找到了卻失落了的自我。

這次回頭追趕,有朝霞相送,有江流作證,有猿聲鼓勵,有萬山讓路,因此,負載得越來越沉重的生命之船,又重新變成了輕舟。······

曆來喜歡秋雨先生洗練幹淨又大氣的文字,以及他文字背後那種博大深邃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情懷。

解析詩詞,如果一味沉溺于逐字逐句的解釋,不去傾聽詩人靈魂的呐喊或低吟,忽略古今對比和對自然、對生命的自我體悟,終将蒼白空洞,索然無味。當然,這隻是我的一點陋見。

李白這章節快要接近尾聲了。快回到他,快讓我再用點筆墨來抒寫下這個須發皆白已經59歲老人的心境。

李白是那種好了傷疤忘了疼的男人。這不,一旦獲得了新生,他又有了那種長風破浪的豪情快意。盡管已到花甲,他的心仍很年輕,給他點陽光,他依舊還能成為那個鮮衣怒馬的少年,他一下筆,仍舊激蕩着舍我其誰的意氣風發和輔君濟世的強烈渴望。

又回到江夏了。他寫詩給一位叫王明府的友人說:(《自漢陽病酒歸寄王明府》)

去歲左遷夜郎道,琉璃硯水長枯槁。

今年敕放巫山陽,蛟龍筆翰生輝光。

聖主還聽子虛賦,相如卻與論文章。

願掃鹦鹉洲,與君醉百場。

嘯起白雲飛七澤,歌吟渌水動三湘。

莫惜連船沽美酒,千金一擲買春芳。

江夏太守韋良宰要回京述職,李白把酒話别時,仍希望對方回朝後舉薦自己。為此,他寫了首題名為《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的長詩。其中有幾句寫道:

······             

覽君荊山作,江鮑堪動色。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

君登鳳池去,忽棄賈生才。

桀犬尚吠堯,匈奴笑千秋。

中夜四五歎,常為大國憂。

旌旆夾兩山,黃河當中流。

連雞不得進,飲馬空夷猶。

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頭。

李白贊譽韋太守的文章堪比江淹、鮑照,說他們的風格特點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他可能沒意識到,當時脫口而出的賞評,反成為他自己詩歌風格的最好描述,後人經常引用這兩句詩形容李白的詩風。

李白啊李白,你入永王幕府參贊軍政事宜,是叛逆大罪,往重了說,是死罪,朕已然法外開恩,将你流放夜郎,後大赦天下讓你得了便宜,你竟然還在那白日做夢異想天開?不睬你,對你算是最好的結局了,你還在那喋喋不休?不懂好歹不知進出的家夥,一邊去!

結果,李白眼巴巴等了好久,舉薦之事終無回響。至此,他終于明白朝堂沒他的容身之處,他的赤膽忠心,換來的隻是置之不理,他“安得倚天劍,跨海斬長鲸”的壯志宏願隻能付諸東流之水。

雖心有不甘,仍無怨無悔,但這時的李白決定放過自己。那麼,還是喝酒、求仙、訪道,寄身山水吧。

待續。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