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

如何理解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這段文字出自《道德經》第77章,意思是說:天道的規則是減少富裕的,彌補缺乏的,人間的規則則不同,剝奪缺乏的,獻給富足的。

天之道的意思是天然的,自然的和必然的。道的做法是減損多餘的,增補少缺的;也就是鋤強扶弱和劫富濟貧。因為道對待和處理萬事萬物的宗旨是平衡,均勻與和諧;從而保持物體和事情的完整,和諧與存在;繼而導緻持久性,穩定性和連續性。

人之道的意思是人性的,本能的和情感的。人性是貪婪的,欲求的與渴望的,人性的做法是剝削本就缺乏的,獻給本就富裕的;也就獻媚強盛的,歧視弱弱的,巴結富貴的,欺淩窮賤的;也就是欺軟怕硬和嫌貧愛富。人性總是推動事物朝着極端推動;總是促使富的更富,窮的更窮;貴的更貴,賤的更賤;強的更強,弱的更弱;因為人性的本質是貪得無厭,欲求不止和永不知足。從而造成物體,事情和本身極端化,片面化和分裂化,繼而導緻崩潰,破碎和死亡的結果。

尊道者劫富濟貧,壓高擡低和鋤強扶弱;結果是萬物和諧,平等和融洽;世界安甯,平靜和自然。縱欲者媚貴嫌賤,追高殺低和助強淩弱;從而一起争搶,沖突和戰鬥;繼而導緻天下混亂,動蕩和奇異。現代的,文明的和智慧的思想文化是維護和平,避免沖突和營造和諧;古老的,野蠻的和愚昧的思想文化是追求霸權,引發戰争和渲染仇恨。

文明思想倡導分享知識,信息和數據;共享資源,權力和利益;均享機會,待遇和條件。商業文化的本質是交換,服務和共赢;拿出自己多餘的,給予他人缺乏的;在協作中共同獲利,在配合中相互受益。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任何匮乏和缺少都會迅速被彌補和增多。前提條件是所有的社會要素必須自由活動,流動和移動。所以,商業文明符合天理,大道和自然。野蠻思想主張獨有,獨占和獨霸一切資源,權力和利益。農耕文化的本質是占有,索取和零和博弈。占有自己已經多餘的,索取他人已經缺乏的,在争奪中相互傷害,在戰鬥中彼此破壞。在集權制度作用下,朱門酒肉臭,路邊屍骨寒;兩極分化,狀态失衡,組織腐朽;從而導緻社會動亂,民衆造反和王朝崩潰。

欲望總是貪大求多的,必須結交有權有勢的,以滿足私利和私欲;必須剝削貧窮卑賤的,以獲得勞力和貢賦。結果呈現否卦現象,富者更富,窮者更窮,從導緻社會撕裂和王朝崩潰。因為人心的本性是貪婪的,欲求的;總是推動事務朝一直的方向運動和變化的,這是貪得無厭的追求,也是事與願違的追求,更是自取滅亡的追求。

利他是善舉,慷慨是美德,付出是慈愛;遵從和服從大道,拿出多餘的,時間,金錢和資源,幫助需要的人們智慧的思維,正确的選擇和高尚的行為,必然會獲得蒼天的保佑,大道的呵護和人們的喜愛,必然會得到豐厚的回報,驚喜的饋贈和滿意的結果。利己是惡行,吝啬是缺德,索取是兇惡;放縱欲望,貪婪和自私的心态,争取,剝削和掠奪他人本就缺乏的資源和财産,滿足自己的享受和貪念,必然受到蒼天的譴責,大道的懲罰和人們的唾棄,必然落得兇惡的報應和悲慘的結局。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