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島 | 顧遠:教育的新範式

來自小海豚的話:

最近幾年,“教育創新”正受到日益廣泛的關注,有越來越多的教育者投身其中,而任何嚴肅的實踐探索都首先基于堅實的理念,才有可能取得期望的成果。

在群島,教育創新所指的不僅是教育内容上更加多元,也不隻是教學方法上的推陳出新,更在于對教育範式的反思與重構。什麼是“教育範式”,在新的教育範式下教育與學習會呈現出怎樣的形态?本文做了清晰闡述。

Enjoy reading~


...


教育的新範式

by 顧遠

我在教育創新領域工作,同時我也是一個科幻迷,所以我會特别留心人們是如何想象未來的教育的。

這是1900年法國的一位插畫家繪制的未來的教育場景,圖右邊的人把書本倒進一個機器裡攪拌,然後知識化作電波直接傳輸到學生的頭腦裡。

...

如果這樣的想象在今天看起來很可笑的話,這是2017年有人設計的未來的教學場景,幽藍色的科技之光照耀着整間教室,這會不會更符合我們的想象呢?

...

現在主流的教育體系誕生于大工業時代,到現在已經有了百年曆史。這一百多年來,技術已經取得了巨大的飛躍,人類在腦科學、認知科學、行為科學上的研究也已經有了豐碩的成果,各種教育創新的實踐和教育産品層出不窮,但是教育從整體而言似乎并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

今天我們很多看起來創新的教育理念,其實在一百年前杜威、懷特海、陶行知的年代就已經被提出來,被人實踐過了。而今天我們聽到的很多的對現行教育體系的批判之辭,這一百多年來也從未間斷。于是問題來了,為什麼教育如此地難以改變?

教育難以改變,是因為教育的範式還沒有發生改變。

“範式” 是一個領域裡人們對于現實的基本假設,這些假設就隐藏在我們的潛意識裡,成了我們思考和行動的默認前提,并進而塑造了整個領域的基本形态,影響了它的發展方向。

範式就像是底層的操作系統,操作系統不改變不升級,僅僅靠不斷地開發新的 App 并不會給系統的效能帶來質的提升。

...

一直以來,我們的教育範式和大工業體系背後的運行邏輯高度拟合。

它暗含了這樣四個假設:

1)教育等于學校教育;

2)教育的目的是傳遞學科知識;

3)教育唯一正确的方式是教師作為知識權威的灌輸和學生大量的反複訓練;

4)教育唯一正确的評價方式是标準化的考試。

明晰了這些假設,我們就會理解為什麼霍格沃茨明明是一所魔法學校,它的教育方式看起來卻和我們身邊的學校沒什麼兩樣。

...


明晰了這些假設,再去讀劉慈欣寫過一篇著名的科幻短篇叫《鄉村教師》,就會有新的發現。那篇小說裡寫到外星人在毀滅地球之前想先判斷一下地球上有沒有智能生物,就找了幾個孩子問他們什麼是 “牛頓的力學三大定律” ,孩子們背出來了,于是地球被拯救了。由此我們可以大膽地推測,那些外星人的教育範式很可能和我們地球人是一樣的。

明晰了這些假設,我們就會明白如果不改變教育的範式,教育技術再進步,我們對教育技術應用的想象也不會比一百年前的人高明多少。

這是前不久一家機構對未來教育做的預測,他們預言250年後知識能通過植入大腦的生物芯片傳遞,人類再也不需要死記硬背了,受教育的時間将從十幾年縮短為幾周。我簡直要懷疑這個預測的人是1900年那位法國插畫家附體。

...

愛因斯坦說過:“問題是不可能在産生這個問題的原有框架中被解決的。” 人類在每一個領域的重大突破都首先源自對該領域原有範式的突破。想要改變教育,我們必須首先明确教育的新範式。這個新範式包含了以下四個對于教育的新的認知。

...


首先,教育是一件錯綜複雜(Complex)的事情。

如果教育就是傳遞信息這麼簡單,那麼在古登堡發明印刷術之後,教育這件事情就可以終結了。影響教育的因素很多,而且彼此之間會産生相互的作用。指望某一類教育機構、某一種教育産品或者某一項教育技術就能系統性地解決教育的問題隻會是一種理性的自負。人工智能也許已經發展到了可以準确地判斷一個孩子某個知識點有沒有掌握好,但它很難發現這個孩子是因為今天被同學霸淩了,或者沒有吃早飯,所以完全沒心思學習。

第二點,教和學的界限将變得越來越模糊。

過去,學習是純粹的單向的輸入;現在,學習正逐漸變成一個 “輸入、創造、分享” 的綜合體驗。

這個過程可以是簡單形式,比如學習者觀看一段教學視頻,針對這個學習素材發表評論、分享、做标簽、評分,還可以和其他的學習者一起讨論,或者去教别的學習者。

這個過程也可以更加複雜。我自己正在帶領群島的教育創變者學習社群,學習的内容和學習的方式都是我和這些學習者們共同設計,不斷叠代的。每次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會相互交流各種問題,他們會主動提供更多相關的學習資源,我們的學習成果公開發布後會收到來自公衆的反饋,所有這些内容又構成了未來新的學習社群的學習材料。此時,教和學已經高度融合在了一起。

第三點:教學将以分布式的方式在不同場景下發生。

學習發生在學校其實不過是一種經濟成本上不得已的選擇,因為教師、教室、教具、實驗室…,這些由學校集中提供成本最低。但是教育太重要了,不能全部交給學校。教育将會在更廣闊的場域裡發生,是線上線下的混合式學習,教育的場景不僅是學校課堂,也可以是家庭、劇院、公園、博物館、圖書館 …… 學習将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有人問德魯克 “閑暇時間都做些什麼?” 德魯克反問 “告訴我什麼是閑暇時間?” 也許未來我們也會同樣反問 “告訴我什麼是學習時間?” ,因為生活中經曆的每一件事情都可以變成一次學習的體驗。

學習不再是集中于個人生命曆程中特定的一段時間:青少年時間學習、中年時間工作、老年時間退休享樂;學習将會是終身的。人類的教育職能也不再隻集中于教師這一個職業身上。很多人不是專職老師,但是經驗、能力、熱情都足以使他們在某個領域某些方面承擔起教育的職責,他們可以在合适的場景下,以合适的方式,參與到教學之中。我把這些人稱之為 “Uber式的老師” 。簡而言之,教育将變成一個更加開放的系統。

最後一點:好的教育是通向自由的教育。

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體系激勵學習的方式要麼是 “利誘式的” ——書中自有顔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要麼是 “恐吓式的” ——不好好學習,工作就要被人工智能搶走了。

事實上,教育有且隻有一個目的——幫助人們獲得自由:獲得學習的自由,獲得思想的自由,從個人的本能中解放出來,從他人的奴役中解放出來,進而獲得人生的自由。

自由是一種權利,一種 “我自己可以去選擇什麼值得做、什麼可以做、什麼不該做,以及如何去做” 的權利; 自由也是一種能力,一種分辨、思考和行動的能力。學習者在教學的過程中體會和行使作為權利的自由,也在教學的過程中掌握和實踐作為能力的自由。

為了實現這樣的目标,任何好的教育不管基于怎樣的教育理念、采用怎樣的教學形式、使用了怎樣的教學産品,都必須做到兩點:幫助學習者明了自己為什麼要學習,以及學會學習。

顯然,範式的轉變不會一蹴而就,教育從舊範式到新範式的過渡是逐漸進化的,我做了一張圖來呈現這個過程。

...

這張圖的橫坐标體現的是範式的逐漸轉變。

不同的教育機構和不同的教育産品,面對的環境以及自身的條件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它們所基于的範式在具體内容上也會有差異,比如教和學的融合到了什麼程度,教學在多大程度上體現出分布式的特點等。

這張圖的縱坐标是基于不同範式的教育所呈現出的不同形态。

教育1.0的形态是我們最熟悉的。

這種方式裡,老師扮演的是全知全能的知識輸出者,學生就像一個個被動的信息接收器,主要的動作就是 “接收、回應、反刍” 。這是典型的舊範式下的教育形态。有意思的是,這種形态如今在一些教育科技産品的 “加持” 下變得頗具迷惑性。很多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已經用上了微信群、直播、教學多媒體等科技手段,學生也可以網上約課、約家教、找習題、找學習資料,但是教育的方式、教師扮演的角色,以及教與學的二元關系都沒有本質變化。

教育2.0 是目前很多正在進行的教學改革和教育創新所采用的教育形态,比如主題式教學、探究式學習、STEAM課程的教學模式等。

這種教育形态非常鼓勵學習者彼此之間的交流、分享、合作、探究,形成一個 “學習社群” 。同時,教學過程也更加開發,開始走出學校,走進社區,走向社會。此時,教師的角色更像是一個交響樂團指揮,Ta來設定相應的學習框架、節奏和方向,并鼓勵學習者們彼此的互動交流,從而增進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提升。

而在教育3.0 中,教師就像一個學習社群裡的導遊、導師,和協作者。學習者自己就是學習網絡的連接者、學習内容的創造者、學習體系的建構者。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權利和能力,自由地在社群中基于自己的興趣和需求,創造屬于自己的學習體系和獨特的學習節拍;同時,又通過自己的智能、以及與他人的合作和創造,來豐富和擴展他所在的學習社群。

中間的那條線體現的是從學習者角度來說,社會化學習的充分程度。在新舊範式的轉化時,學習将越來越明顯地以 “社會化學習” 的形态出現。

我把 “社會化學習” 概括為三句話:

【學習在窗外】:打破學習時空場域的限制,學習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以各種各樣的最合适的形式進行。

【他人即老師】:打破教與學的二元對立關系,同時更多的人會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

【世界是教材】:學習的内容不限于教科書上的知識,真實世界裡的各種事物都可以作為學習的素材和對象。過去,教材是我們的全部世界;今天,全部世界都可以是我們的教材。

在不同的教育形态下,社會化學習都有可能不同程度的發生。

哪怕在教育1.0 形态下,學校也可能請校外的某個名人來學校做一次講座,或者教師用某部電影來講解某堂課,但這些行為是偶發的、零星的、點綴式的。

到了教育2.0 形态,社會化學習會以更深入、更主動的方式發生。

而到了教育3.0 形态,社會化學習将是一種常态化的學習形式,社會資源參與教學将基于一種穩定的、長期的關系。就像在芬蘭,博物館參與當地學校在課程開發實施上是一種有機制保障的穩定關系,而學校的音樂教育往往是由獨立的第三方音樂教育機構提供,經常在當地的音樂廳裡進行。

教育的最終目的、“社會化學習” 的最終結果,就指向了整張圖的右上角:一個學會學習并自我導向的終生學習者,一個自由的人。

...


這張圖完整而簡約地表達了我的教育理念,也給了我的教育創新實踐提供了路線圖,還給我觀察和評估各種教育創新、教育産品時提供了一個坐标。

這幾年我參與創辦了 “群島大學” ,支持了幾十家教育創業團隊。盡管他們所在的具體領域不同,在這張圖譜上分布的位置也不同,但他們都在努力地探索新的教育範式下新的教學形态。

從這張圖上不難看出,在新舊範式的轉換過程中,存在着大量教育創新、教育創業的機會;反過來,這些教育創新、教育創業也會加速推動新舊範式的轉換,推動教育的變革。

範式決定了一個領域的現實和發展方向,也決定了什麼是被忽視的和被視為麻煩的意外。

新舊範式的轉換本質上是一種此消彼長的過程。

在舊的範式裡,很多教育創新的實踐被看作是隻有少數人參與的例外,它們是 “另類教育” 或者 “補充教育” (Alternative Education)。在新的範式下,我們會發現,這些 “例外” 才是真正的教育。

随着教育範式的轉變,這些真正的教育将會更多的發生,更大範圍的發生,而我們也将迎來教育真正的改變。


教育創新是一條不容易走的路,我們希望通過記錄并分享教育創新者在通往教育3.0過程中的觀察、實踐和思考,讓讀者們可以從中獲得前行的動力、思維的碰撞和實踐的啟發。

在群島,我們共創學習之道

在群島,沒有人是一座孤島

...

添加新評論

暱稱
郵箱
網站